根據《關于進一步提升行政村(社區)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通知》(宜市安辦〔2022〕97號)文件要求,切實提升行政村(社區)的應急能力,有效防范應對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統籌推進防災減災體系能力提升,現結合我鎮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及安全生產的重要論述,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著力解決村(社區)應急力量不足、應急機制不健全、應急預案不完善、物資保障不充分、裝備配備不到位、綜合應急能力不強等問題,進一步加強領導、統籌力量,明確任務、落實責任,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體制機制,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二、目標要求
圍繞“補短板、強基礎、織底網、促協同”要求,依托現有村(社區)網格化管理的資源優勢,實現村(社區)應急管理“六有”(有經費、有固定人員、有場地設施、有裝備物資、有工作制度、有隱患臺賬)的標準化建設。強化基層應急救援指揮能力,以信息化、網格化為有力支撐,積極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政府統籌協調、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應急管理體系。
三、建設標準
(一)有經費。各村(社區)要落實應急管理工作經費和應急儲備金,以保障開展日常工作和處置突發事件需要。
(二)有固定人員。各村(社區)、應急管理網格至少明確1名網格員并相對固定,負責應急管理日常工作。行政村(社區)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村(居)民小組長、黨員先鋒隊、基干民兵、衛生所(室)、學校青壯勞力等人員和社區社會組織(每個農村社區要建立不少于6個社區社會組織)等負責人納入應急管理體系,并組建一支不少于10人的應急救援力量,負責災害事故先期處置、受困群眾救援、受威脅群眾轉移撤離等工作。針對轄區內突出災害風險,每年至少開展1次以防火、 防震、防洪、防臺風、防地質和氣象災害等為主要內容的村(社區)應急演練。
(三)有場地設施。各村(社區)要設立應急服務站(點),協助做好仁首鎮應急管理工作,明確開展應急服務的工作區域。按人均不少于1m2的標準,綜合利用公園、學校、市民廣場、公共停車場、體育場館等開敞空間以及地下空間因地制宜設置應急避難場所, 應急避難場所應有基本的應急生活設施。在應急避難場所、關鍵路口等醒目位置,設置安全應急標志或指示牌,張貼應急疏散路徑示意圖。在重大風險隱患點設置風險隱患告示牌。制定并落實風險隱患防控責任清單、避險轉移責任清單、災后救助責任清單。設立以防災減災救災為主要內容的應急管理宣傳專欄,每年至少組織1次安全宣傳“五進”活動;通過播放微視頻、公益廣告,懸掛橫幅、海報,發放安全手冊等多種方式,在戶外電子屏、電梯、宣傳欄、社區微信群廣泛宣傳。
(四)有物資裝備。各村(社區)要做好應急物資保障,按照“鄉鎮統籌、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統一調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和調配制度,確保特殊時期能在第一時間把物資送到每家每戶。村(社區)設置總面積不少于20m2的應急物資儲備點。儲備必要的應急救援工具(如鐵鍬、撬棍、救援繩索、擔架、防洪沙袋、滅火器、風力滅火機等)以及儲備食品、飲用水、棉衣被等基本生活物資;儲備如喇叭、對講機、警報器等應急通信設備。按照“九個一”(一件雨衣、一件救 生衣、一雙雨靴、一把強光手電、一根救援繩、一個警報器、 一個大喇叭、一本應急通訊錄、一套災情登記本)標準,為村(社區)級應急管理員配備基本工作用具;為村(社區)防汛責任人員配備頭盔、電筒、防雨護具、救生衣等“四小件”,并建立臺賬,做好日常管理維護和更新。建立應急物資社會儲備機制,積極與鄰近超市、企業等合作開展救災應急物資協議儲備。
(五)有工作制度。各村(社區)要明確應急管理工作職責, 明確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和主任為應急管理工作第一負責人。將應急管理要求納入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加強對個體工商戶、出租房主等的管理, 督促落實應急管理主體責任。建立應急值守、災害風險定期排查、災情報送、救助管理、人員轉移避險、應急處置等制度。增強村(社區)的組織動員能力,建立“黨建+應急管理”系統的應用機制,切實把預報預警、轉移避險、救災救助、宣傳教育等工作融入基層黨建。加強應急值守,第一時間發布預警信息,確保預警信息到戶到人。并建立緊急轉移避險制度、災情報送和災害救助制度、應急演練制度,制定風險隱患圖和轉移避險路線圖。
(六)有隱患臺帳。各村(社區)要定期組織區域風險辨識評估,建立隱患臺帳,督促企業常態化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重大風險清單管控、隱患暗訪發現和限時辦結閉環制度,建立防范長效機制。在市、縣應急管理部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運用的基礎上,組織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專項調查工作,建立村(社區)災害風險管控“一張表”,實行風險清單管理和隱患動態銷號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村(社區)應急能力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各村(社區)要提高政治站位,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結合自身實際,切實擔負起基層應急能力提升的各項任務。
(二)強化統籌推進。各村(社區)要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認真謀劃、整合資源,達到村(社區)“六有”的應急能力建設標準,客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提升行政村(社區)應急管理工作水平。
(三)嚴格考核評估。鎮應急管理所將各村(社區)的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工作納入村級年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嚴格考核獎懲。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