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推行產教融合,踐行植根企業育人才。靖安職中硬質合金專業推行“雙師共導、學崗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而產教融合現代學徒制正是這一培養模式的實踐和升級。現已與企業共同開發了“雙師共導、分類培養、需求導向、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和“多元主體、四維綜合、形成評價”的有效評價體系。探討以“學生+學徒”技能培養為核心,以“教師+師傅”的深入教授為支撐,實現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完美結合。產教融合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技能培訓與企業需求相對接,能很快能適應崗位需要,加快了學生的職業發展速度。
一、實施背景
職業學校一直以來備受困擾而沒能很好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畢業生不能很好適應企業生產崗位的實際需要。職業教育的育人目標是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一線操作工。
當前,中國制造正處于從低端制造業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及2020年9月3日教育部、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的頒布,更是指出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以企業為重要主導、職業學校為重要支撐、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產教融合創新機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實施目標
1.結合靖安縣域經濟特點,圍繞靖安縣重點打造硬質合金產業基地的目標,靖安縣職業中學充分發揮職業學校服務縣域經濟的功能,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
2.建立和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雙師共導、分類培養、需求導向、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教融合和現代學徒制的實踐,形成“雙師共導、分類培養、需求導向、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和“多元主體、四維綜合、形成評價”的有效評價體系。
3.通過實踐現代學徒制,將學校本位教育與工作本位培訓緊密結合,實現核心崗位(工種)達到國家“1+X”證書要求,引導學生融入企業文化,培養職業精神,加快學生職業發展速度。
三、主要做法
(一)選定優質企業,共同制定育人方案
通過考察確定江西德銘納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江西杰浩硬質合金工具有限公司、江西省戈騎磨削技術有限公司為產教融合合作企業,掛牌成立金屬熱加工(硬質合金方向)專業實訓基地,為學校該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場所,也為學生從事硬質合金專業的技術工作及從事硬質合金行業相關的銷售、技術支持等提供服務。
(二)課程對接崗位,共同構建課程體系
實行校企訂單培養。上午由學校教師上文化課,下午由企業老總和派出的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硬質合金專業的理論教學。同時在企業設立教室,建好實訓課堂,在學生掌握一定的硬質合金專業理論基礎上,每天下午至企業進行專業技術實踐,采取一對一師徒結對方式,保證學生能夠學到一技之長。
(三)推行“學崗融合”,構建“分段交替”課堂
分析梳理典型工作過程,重構典型職業能力,以典型職業能力為主線,構建學校課堂與企業課堂“分段交替”的課堂
第一階段,基礎知識的學習,以教師講授為主,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基本能力和職業素養。
第二階段,從核心能力培養出發,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確定學生上崗實操所需具備的核心知識。
第三階段,聘請企業導師,構建“師傅”和“徒弟”共同工作的平臺。
(四)推行雙導師制,共建教師培養機制
實習企業選派技術人員做師傅,負責崗位技能傳授。學校鼓勵企業選派有實踐經驗的行業、企業專家、能工巧匠等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
學校選派優秀專業教師作導師,下企業指導學生理論學習,同時自身掛職鍛煉,推動專業教師深入理解專業崗位需求,及時完善和更新相關理論知識。
(五)合作共享共贏,校企共建保障機制
為充分實現校企協同、聯合培養的目標,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
(一)制度保障。為保障產教融合的順利實施,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各項相關制度,制定如學校與企業協議,學校、企業、家長三方協議等。
(二)共享共贏。校企雙方共同協同育人,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企業在不損害學生利益、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減少了勞務成本。總之,在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和學校追求教育效益之間的矛盾上,實現了質量、成本與收益的平衡,從而達到共享共贏。
四、取得的成效
(一)加快了學生職業發展速度
推行產教融合,學生的學習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技能培訓與企業需求對接,能很快適應崗位需要,加快了學生的職業發展速度。大部分學生實習階段就可以達到企業正式員工的標準,一些優秀的學徒很快就成為技術骨干,甚至業務主管,學生職業能力明顯增強。
(二)緩解了結構性就業矛盾
產教融合培養的學生在企業就業,有效保障了企業用工穩定,使企業獲得了一批忠誠度高,認同度高,熟悉企業生產流程和工藝,技能素質高的準員工。
五、經驗總結
1.在進行產教融合的推廣時,學校與企業絕對不能是分離的。通過企業對自己需要的人才特點的總結,推動學校的教學改革。學校和企業根據崗位的實際需要,一起編制人才培養的方案與考核評價。學校要積極地進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企業共同構建網絡培訓資源,讓學徒能在企業創業人才的具體指導下進行崗位的實習。
2.學校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校與企業雙方的經濟利益,和企業要建立校企課題研究機制,增強積極主動參與深度校企合作的內驅力。
六、推廣應用
學校為靖安縣硬質合金領域的企業培養硬質合金專業相關技術人才,該專業已為相關企業輸送人才20余名,還有60余名學生在校就讀。
學校還面向全國硬質合金專業領域,進行社會培訓。靖安縣勞動就業部門給予資金支持,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該培訓為免費公益性培訓。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