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靖安縣職業中學2019年中等職業教育
質量年度報告
1、學校情況
1.1學校概況
江西省靖安縣職業中學位于縣城西南后港西路140號,是一所全日制公辦職業中學,前身是1958年創辦的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西山分校。1980年8月創辦江西省靖安第二中學,1983年附設職業高中班,1985年正式命名為江西省靖安縣職業中學,1994年1月,經省教委批準為省級示范性職業中學。1995年4月,經省教委批準辦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同年11月又被批準為省重點職業中學,2010年學校重新通過了江西省重點職業中學的調整評估認定。2015年12月通過江西省達標中職學校的評估認定。2016年10月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校園占地面積95130.97平方米,建筑面積24906平方米;校園布局合理,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實訓區;建有教學樓、培訓樓、實訓中心、學生公寓、集訓住宿樓、餐廳共六幢;教學設施齊全,裝配有多媒體教室30間,圖書室、閱覽室、微機室、微課錄制室、健身房、各類專業實訓室,應有盡有,并廣泛運用于教育教學之中。學校固定資產總值8655萬元,其中:房屋建筑物5931萬元,通用設備1665萬元,專用設備622萬元,文物和陳列品21萬元,圖書71萬元,家具用具345萬元。
1.2學生情況
學校現有27個教學班,在冊學生1162人。其中2019年共計招收學生394名,比2018年招收的255名,多招收139名。2018年畢業生為112人(2015年學生),2019年畢業學生為123人(2016級學生),其中學生結構:2019年計算機應用專業187人,會計電算化22人,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178人,護理專業40人,汽車運用與維修1人,學前教育179人,運動訓練專業258人,金屬熱加工1人; 2018年計算機應用專業119人,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152,學前教育專業111人,運動訓練專業209人。2018年流生15人,鞏固率為98.7%;2019年流生17人,鞏固率為98.5%。
1.3教師隊伍
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65人,專任教師64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學歷1人,本科學歷60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5%。高級教師29人,一級教師12人;專業課教師34人,雙師型教師19人。省骨干教師1人,市骨干教師1人,縣級學科帶頭人1人,縣教學能手7人,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水平精湛,與2018年相比,教職工數增加14人,專任教師數增加14人,專業課教師增加10人,本科教師人數增加12人,高級教師增加3人、一級教師增加3人,雙師型教師增加4人,其余無變化。
1.4設施設備
學校現有實訓樓2棟5千余㎡,實訓實習功能室38間,校內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840萬元,相比上年度增加280萬元。全日制在校生生均設備值0.8萬元,實訓實習工位數223個,圖書館藏書3.83萬冊。計算機實訓基地有實訓機房4個,共有微機280臺,設備總值160余萬元。金屬加工、焊工、鉗工實訓基地占地面積近500余平方米,有數控車床、刨床、銑床等9臺、電工電子電拖實驗實訓臺13套,鉗工設備16套,價值100余萬元。護理專業實訓室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等19個實訓室,價值300余萬元。學校還建設了體育教育體能訓練中心和學前教育訓練中心。實訓設備市內中職一流,為培養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充足的實訓場地和先進的實訓設備。
2、學生發展
2.1學生素質
學校以培養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并舉,一手抓文化知識的傳授,一手抓技能的培養,學生的文化課合格率均達90%以上;專業技能合格率均達90%以上;體質測評合格率:2018年為69.3%;2019年70.6%;2019年,學校學生畢業率達96%以上,與上一年度持平。
2.2在校體驗
學生對于學校開展的理論學習、專業學習、實習實訓、校園文化與社團活動、生活、校園安全和畢業生對學校均全部滿意。
2.3資助情況
學校認真貫徹落實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和免學費政策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始終把國家助學金發放工作和免學費工作擺在管理的重要位置上。2019學年度,我校繼續做好在籍學生免學費以及貧困生補助工作。按照在籍學生數量以及一、二年級15%比例的貧困生,2019年度我校在籍學生全部享受中職國家免學費政策,其中上半年有67名學生享受補助標準為1000元每學期的貧困生補助,下半年共有81名學生享受補助標準為1000元每學期的貧困生補助。
2.4就業質量
畢業生專業就業率為95%,對口就業率達80%,起始月平均工資在3000元以上,內地就業達42.5%,縣域內就業達13.5%,沿海就業達50%,就業滿意率達95%以上,均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2.5職業發展
學校借助企業的資源優勢,彌補專業課教學的不足,加速了“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組織學生赴基地參加階段性實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及創新創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學習中實踐。
3、質量保障措施
3.1專業動態調整
學校堅定“專業有特色,學生有技術,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辦學追求,積極調整辦學思路,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形成了以運動訓練專業、學前教育、護理、旅游導游和計算機應用(電子商務)為龍頭的五大類專業群,其中護理專業為2019年申辦成功的新型專業。
旅游導游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市場需求和旅游事業發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及導游與旅游管理等基礎知識,在旅游企事單位及其他部門從事導游與旅游管理的一線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
計算機應用(電子商務)專業是針對電子商務企業和準備實施電商的傳統企業的需求,培養具備綜合素質和技能的電商人才,使學生掌握電商企業中不同職位需求的專業設計技能,并具備獨立完成各種設計項目的能力。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網頁設計、網站美工、網站開發、搜索引擎優化、電商運營、電商推廣等工作。
護理專業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職業道德和掌握護理專業崗位的護理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和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具有較高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適應現代護理專業的發展需要,能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從事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及預防保健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學前教育專業著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使學生具備現代學前教育教學理念,熟悉幼兒心智發展規律,具有很強的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能服務于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可以從事高標準的幼兒教學。
運動訓練(足球)專業是培養能勝任初中與小學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管理及社區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實用型體育教育人才。通過開設足球專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于拼搏,不怕困難、吃苦耐勞的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思想品質;培養學生足球基礎能力,熟悉掌握足球基本技能,逐步適應足球行業的發展和需求,畢業后能夠進入足球領域開展一系列工作。
3.2教育教學改革
學校設有運動訓練專業、學前教育、護理、旅游導游和計算機應用為龍頭的五大類專業群。各專業開設的公共文化基礎素質課為: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中職生心理健康訓練、中職生禮儀素養訓練、職業道德與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計算機操作與使用、體育、美術、音樂。
3.3教師培養培訓
學校高度重視教師培養,組織并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種教學培訓活動,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和“雙師”水平。2019年來共有20余人次教師參加了國培、省培及其它各級各類培訓,教師學習了新思想、新技術、新材料、新技能,專業理論水平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提升。更新了教學理念,增長了實踐經驗,提升了教學能力,促進了教師共同進步。
校本培訓注重培養師德修養。利用每月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機會,認真開展師德師風教育,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提高教師政治理論水平與發展職業教育緊迫感、重要性的認識。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2019年教學部門將工作重點放到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上。定期組織教學例會,開展教研活動。從專業組入手,細化課題,將課堂教學與教學科研真正結合在一起,提高教學效果。師徒幫帶工作有序開展,提高年輕教師業務水平。將7位青年教師與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等進行一對一幫帶,加速了新教師們的快速成長。
3.4規范管理情況
學校堅持走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相結合的路子,形成“教——研——產”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為了發展運動訓練足球專業,學校和江西師范大學合作辦學,在靖安縣職業中學成立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足球人才培養基地。常年派出足球專業教授、研究生、本科生到我校開展專業教學。該專業并與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采取“3+2”大中專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將培養層次提升到大學專科。
學校秉承“崇德、好學、精技、強身”的校訓,以人為本,不斷深化內涵管理。引進ISO9000管理模式,實行企業化管理,規范管理制度,實施全員聘任制,績效分配制度,教代會參與評價監督機制和領導干部述職制度。加強校本教研,開展教學大比武和專業技能比拼活動,引導教師業務學習的技能操練。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由終端管理向過程評價轉軌,逐步形成“潛心精心教學,愛心恒心育人”的濃厚氛圍。
學校注重“思考思索、學知學真、動腦動手、實驗實踐”的育人導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強化養成引導教育和技能實踐提高,制訂了《靖安職中學生行為規范》,與“德育積分”并軌實施,運用加減法,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量化管理。實施“135工程”。把法庭審判引進校園。實施學分制管理,明確了每個專業的課程研修目標與任務。推行選修課制度,組建專業技能興趣小組。改革晚課方式,開放實訓中心,安排學生進入實訓室操作演練。
學校堅持職業教育“面向人人,終身教育”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培訓資源,與縣勞動、農業、殘聯等部門合作,利用夜晚、周末、農閑等時間,采取“送教下鄉”“送教進廠”的方式,對返鄉農民工、青年農民、鄉鎮企業職工、退役士兵、進城農民工、下崗輪崗職工、“兩后人員”開展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
3.5德育工作情況
我校堅持“崇德、好學、精技、強身”校訓,積極做好學生德育工作。2019年度,我校開展了很多校園德育和安全教育活動。3月學雷鋒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無私奉獻精神。消防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消防安全意識。4月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的主題教育,增進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國家安全主題教育,使學生明白有國才有家,為了保護國家安全盡自己的一份力。5月份開展了憲法進校園活動,普及了學生法律知識。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加強了學生的應急逃生知識的學習。9月份開展了一年一度的新生軍訓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團結向上的集體氛圍。校園紅歌大賽,更是唱響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革命事業的崇高敬意。11月份開展的結核病、艾滋病宣傳講座,消除了同學們對于傳染病的誤區。在接下來的校園迎新晚會,更是對同學們才華展示的一次好機會。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展示的舞臺。我校有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合唱、舞蹈、表演、禮儀、吉他、文學等社團活動。均由學生自己組織,活躍度高,在校內外各種活動中嶄露頭角。同時,我校團委不忘對新團員的發展和培養,目前共有19個團支部,233名團員。校學生會也對學校管理和學生的自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學生會共有45名成員,分秘書部、文體部、宣傳部、衛生部、宿管部、廣播站等6個部門,為學校各方面管理發揮積極作用。
通過本年度各項德育工作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和諧平安校園的創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6黨建情況
按照上級黨委的部署要求,緊扣學校實際的各類活動,扎實有效開展了“兩學一做”常態化學習暨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進“學習強國”的學習,按照“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扎實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使廣大黨員的黨性修養明顯增強。對校級領導分工進行了合理調整,充實了中層骨干,使校領導集體更加齊全,更加團結,更有戰斗力。進一步健全了團組織和工會組織,團組織的作用和工會的職能進一步強化,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開展情況和效果
學校先后與深圳新舟教育集團、深圳凱旋教育、華夏旅行社、靖安工業園區德銘納有限公司、百香谷、杭州云聘高科技、廣州白云機場、靖安縣人民醫院、靖安縣中醫院、靖安縣婦幼保健院等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訂單培養,校企合作,無縫對接。
學校借助企業的資源優勢,彌補專業課教學的不足,加速了“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組織學生赴基地參加階段性實習,培養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增強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學習中實踐。
4.2 學生實習情況
學生實習情況嚴格執行《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通知》(教職成[2016]3號)文件,制定了《靖安縣職業中學畢業生頂崗實習就業管理制度》。
強化領導,校長為學校實習、就業領導小組組長,分管實習就業的副校長為小組副組長,招就處、辦公室、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各負責人為成員。
任務明確。每學期開學第一周,制定好本學期的工作計劃,學期結束時完成工作總結;每年春季開學的第一個月部署學生實習工作,完成企業考察和畢業生回訪工作。3月份左右集中安排學生實習、就業,同時協調解決實習、就業工作中的疑難問題;每年的十月份完成學生實習就業檔案裝訂工作。
細化管理。每安排一次校外實習之前,學校召開家長會、學生實習動員會。由就業科進行就業指導,職業道德教育,介紹用人單位概況,征求學生和家長意見,學生本人申請,家長簽字,與學校簽定協議書。學校各部門簽字,充分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學校指派專人護送學生到企業,陪同學生在企業辦好所有手續,實習期間派實習帶隊教師管理。
認真落實職業指導計劃。每個專業必須完成《就業指導》教學內容與就業指導專題講座,招就處制定實習計劃,確保順利完成實習安排任務。
責任到人。班主任負責組織家長會,確保參加實習學生的家長到校開會,并負責學生與家長簽寫協議書。建好實習學生QQ群或微信群,選好負責人,隨時掌握學生實習情況和在企業的表現,同時協同企業做好學生穩定工作,對存在的問題要及時上報招就處。
4.3集團化辦學情況
學校承擔了全縣生命緊急救護培訓的社會培訓任務,共培訓20期共計1000余人,在全縣職業教育培訓中發揮著骨干作用。2019年舉辦了靖安縣職業教育啟動周儀式,在全縣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5.社會貢獻
5.1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學校為縣域產業輸送技術技能人才近50人,畢業生就業率達96%以上;學生技能抽查合格率達90%以上,參加省、市技能大賽12人次獲獎。發揮省達標中職學校職能,起到好的帶頭示范作用,用人單位滿意度明顯提升。
5.2社會服務
學校與相關行業、企業積極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為企業培訓和上崗輸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成為各類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學校予以高度評價。
在縣人社局、財政局等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大力支持,相關處室密切配合,結合我縣扶貧政策和勞務市場需求現狀,運用一切積極因素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引導和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專業師資和實訓基地對社會各界開放,提升服務社會民生和脫貧攻堅的能力。
5.3對口支援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與靖安縣職業中學召開專門會議研究結對幫扶工作中治理能力、專業建設、教學資源、中高職銜接等方面的建設。一是指導開辦運動訓練(足球方向)專業,調整優化現有專業布局。根據宜春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優勢,指導我校調整優化專業,運動訓練專業并招生,現有在籍在校學生258人。二是選派了我校多名骨干教師赴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參加了運動訓練專業知識培訓。三是給予培養計劃。2019年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在與我校五年一貫制和3+2模式中,分段培養學生人數為55人,學前教育中高職對接學生27人。四是開展精準扶貧助學工作,共同參與我縣的教育扶貧工作當中,與學生一對一的進行幫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社會效益。
6、舉辦者履責
6.1經費
學校把貫徹落實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與教育教學、師德師風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嚴格遵守教育局財務管理要求,堅持實行收支兩條線,認真做好財務公開,自覺接受教師和教代會的監督。2019年預算撥入經費705.89萬元,為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縣財政安排教育費附加和轉移支付資金505.46萬元。
6.2政策措施
縣長嚴旭斌也于2018年9月就職業教育發展到靖安縣職業中學進行調研,并專題召開縣長辦公會,重點研究縣職業中學占地面積、教學用房、運動場地等辦學條件不足,師資不足,舉辦護理專業實訓室建設經費等問題。有關領導對縣職業中學良好的發展態勢給予了肯定,對學校周邊用地現狀和未來作了科學的規劃,對中職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全面分析和考量。 2019年學校新增校園面積106畝,投入300多萬元開設護理專業,2019年招錄教師6名(其中招聘護理專業教師2人),并根據學校發展逐年增錄。
特色創新
學校依托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心靈育人效果顯著。在教學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本學期充實了心理教師隊伍,目前我校有4名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2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為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我校成立了心理咨詢室(含個體輔導室、團隊輔導室、宣泄室等),為心理教學、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打開了方便之門。心理健康課程納入德育教育必開課,心理老師在保質保量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每個班級每周開設一節心理。此外,學校心理教學和輔導團隊還開展個體咨詢和團體咨詢,幫助學生解決了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異性之間相處等諸多心理問題。
學校多措并舉,破解了中職學校“農村學生多、貧困學生多、留守學生多、文化成績差、心理素質差、行為習慣差”的突出問題,突破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瓶頸,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形成了“學技術,上職中;找工作,讀職校”的初中畢業學生爭讀職業中專的局面。2019年秋,招生人數達394人,比去年增加139人,創歷年來歷史新高。
主要做法是:一是長期以來推進雙證書畢業策略,名企就業形勢好。我校自2008年來,與碧桂園集團、富士康集團、華夏旅行社、深圳倉興達和靖安工業園區江鎢集團硬質合金有限公司、南特工程機械集團、鄧氏園林、超維新能源、大森林等數十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實現無縫接軌,特別是實施雙證書畢業制度,受到用人單位好評,學生對口就業比率高達,待遇好,群眾反響好。二是優惠政策到位,在就讀我校的學生每年可享受免學費850元、還有相當一部分貧困中職生每年享受國家助學金資助2000元。學校還實施“精準助學 對接幫扶”政策,實行一對一的精準幫扶,確保學生不因貧失學。三是教師群體高度的責任感和對學生的關愛。學校校長以人格魅力來聚行政人心,學校黨政以關愛聚教師人心,教學團隊以愛心和責任聚人心,對在我校就讀的學生,在入學之初根據招生聯系人等情況,落實師生聯系制度,除了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外,其他任課老師主動聯系自己負責的學生,對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感等給予及時的關心幫助,解決學生實際困難,化解學生在心理上的困惑。
8、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
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一是部分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職業教育理念還沒有真正確立,運用職業教育理念推進改革創新的自覺性需要進一步提高;二是教師隊伍還存在著數量、質量、結構、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還有待加強和提升;三是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途徑有待進一步拓展。由于國家允許社會能工巧匠、高技能型人才進職業學校的政策還不完善,學校引進名師、大師困難,學校專業教師創新能力和應用技術研發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改進措施:我校根據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堅持“崇德、好學、精技、強身”的辦學理念和“服務學生發展、服務經濟發展”的辦學定位,以“特色專業群、教師隊伍、治理能力、特色項目”為重點,以專業群統籌發展機制創新、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師隊伍創新能力提升等為突破,進一步改善實習實訓條件,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和推進關鍵領域改革等薄弱環節,在三年建設期內全面完成卓越校的建設任務。
一要有序推進校園擴建工程項目。在今年建設完成學生公寓二的基礎上,2020年完成第二教學樓的建設任務,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
二開設好護理專業。2019年5月,投入300余萬元建護理專業實訓室及學校硬件等方面接受了省護理專業專家審核,批復同意開設護理專業,第一批護理專業45名學生正式入學,現正按護理專業開設課程組織授課教學。
三要緊跟省教育廳的戰略部署,按照職成處提出的“三抓三改一突破”工作思路,舉全縣之力開展“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改名評審;
四要建立訂單主導的“專業+基地”人才培養模式。聚焦運動訓練(足球方向)、康養護理專業、學前教育、旅游服務與管理等四個專業群所設崗位標準,確定群內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建立訂單主導的“專業+基地”的人才模式改革。
二0二0年三月二日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