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府辦發〔2021〕23號
靖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靖安縣國民營養計劃(2021-2030年)
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單位:
經縣政府同意,現將《靖安縣國民營養計劃(2021-2030年)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1年12月14日
(此件主動公開)
靖安縣國民營養計劃(2021—2030年)
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健康江西2030”規劃綱要》,更好滿足群眾營養健康需求,不斷提高群眾營養健康水平,依據《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西省國民營養計劃(2018-203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本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到2022年,營養工作制度基本健全,全縣營養工作體系逐步完善,基層營養工作得到加強;食物營養健康產業快速發展,傳統食養服務日益豐富;營養健康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重點人群營養不良狀況明顯改善,吃動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進一步普及,居民營養健康素養得到明顯提高。實現以下目標:
1.降低人群貧血率。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12%以下;孕婦貧血率下降至15%以下;老年人群貧血率下降至10%以下;貧困地區人群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
2.孕婦葉酸缺乏率控制在5%以下;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率達到50%以上;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7%以下。
3.農村中小學生的生長遲緩率保持在5%以下,縮小城鄉學生身高差別、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減緩。
4.提高住院病人營養篩查率和營養不良住院病人的營治療比例。
5.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
到2030年,全縣營養工作體系更加完善,食物營養健康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傳統食養服務更加豐富,“互聯網+營養健康”的智能化應用普遍推廣,居民營養健康素養進一步提高,營養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實現以下目標:
1.進一步降低重點人群貧血率。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和孕婦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
2.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下降至5%以下;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率在2020年的基礎上提高10%。
3.進一步縮小城鄉學生身高差別;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4.進一步提高住院病人營養篩查率和營養不良住院病人的營養治療比例。
5.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在2020年的基礎上繼續提高10%。
6.全縣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二、重點任務
(一)加強營養能力建設
1.加強營養科研能力建設。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加快研究制定基于我縣人群資料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優先研究鈣、鐵、鋅、硒、碘等重要營養素需要及攝入量。研究完善食物、人群營養監測與評估的技術與方法。研究制定營養相關疾病的防控技術及策略。(縣發改委、縣科技局、縣財政局、縣衛健委分工負責)
2.加強營養人才培養。推進營養及運動營養人才專業規范教育,強化我縣營養專業學歷教育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開展營養師、營養配餐員培養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學校、托幼機構、養老機構等場所配備或聘請營養師。(縣教體局、縣民政局、縣衛健委、縣財政局分工負責)
(二)強化營養和食品安全監測與評估
1.定期開展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定期開展具有全縣代表性的人群營養健康狀況、食物消費狀況監測,收集人群食物消費量、營養素攝入量、體格測量、實驗室檢測等信息。針對區域特點,根據需要逐步擴大監測地區和監測人。(縣衛健委牽頭,縣教體局等單位配合)
2.加強食物成分監測工作。拓展食物成分監測內容,定期開展監測,收集營養成分、功能成分、與特殊疾病相關成分、有害成分等數據。持續更新、建立縣級食物成分數據庫。強化質量控制,加強食品質量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網絡和鄉鎮全覆蓋的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網絡與溯源平臺。(縣農業農村局、縣衛健委、縣市監局分工負責)
3.開展綜合評價與評估工作。搶救歷史調查資料,及時收集、系統整理各類監測數據,建立數據庫。開展人群營養健康狀況評價、食物營養價值評價,開展運動健身人群、慢性病運動康復人群具體營養評價。開展膳食營養素攝入、污染物等有害物質暴露的風險——受益評估,為制定科學膳食指導提供依據。(縣衛健委、縣農業農村局分工負責)
4.強化碘營養監測與碘缺乏病防治。持續開展人群尿碘、水碘、鹽碘監測以及重點食物中的碘調查,逐步擴大覆蓋地區和人群,建立縣級居民碘營養狀況數據庫。研究制定人群碘營養狀況科學評價技術與指標。制定差異化碘干預措施,實施精準補碘。(縣衛健委牽頭,縣科技局配合)
(三)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
1.推進營養型優質食用農產品生產。制定食用農產品營養品質提升指導意見,提升優質農產品的營養水平,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和食品產業,將“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在同類農產品中總體占比提高至80%以上。創立營養型農產品推廣體系,促進優質食用農產品的營養升級擴版,推動貧困地區安全、營養的農產品走出去。研究與建設持續滾動的全縣農產品營養品質數據庫及食物營養供需平衡決策支持系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縣發改委、縣科技局、縣鄉村振興局分工配合)
2.規范食物營養健康產業發展。開發利用我縣特色農產品資源,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著力發展保健食品、營養強化食品、雙蛋白食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加強產業指導,規范市場秩序,科學引導消費,促進生產、消費、營養、健康協調發展。(縣發改委、縣工信局、縣農業農村局、縣衛健委、縣市監局分工負責)
3.開展健康烹飪模式與營養均衡配餐的示范推廣。加強對傳統烹飪方式的營養化改造,研發健康烹飪模式。結合人群營養需求與區域食物資源特點,開展系統的營養均衡配餐研究。創建縣級食物營養教育示范基地,開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建設,推廣健康烹飪模式與營養均衡配餐。(縣農業農村局、縣衛健委、縣市監局分工負責)
4.強化營養主食、雙蛋白食物重點產品的示范推廣。繼續推進主食產品研發與消費引導,以傳統大眾型、地域特色型、休閑及功能型產品為重點,開展營養主食的示范引導。以優質動物、植物蛋白為主要營養基料,創新基礎研究與加工技術工藝,開展雙蛋白食物重點產品的轉化推廣。(縣農業農村局、縣工信局、縣衛健委、縣市監局分工負責)
5.加快食品加工營養化轉型。優先研究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用量及其與健康的相關性,適時出臺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的控制措施。提出食品加工工藝營養化改造路徑,集成降低營養損耗和避免有毒有害物質產生的技術體系。研究不同貯運條件對食物營養物質等的影響,控制食物貯運過程中的營養損失。(縣科技局、縣工信局、縣農業農村局、縣衛健委、縣市監局分工負責)
(四)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
1.加強傳統食養指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根據我縣不同地方飲食特點,制定相應的居民食養指南,引導居民養成食養習慣。促進傳統食養知識傳播,推動傳統食養與現代營養學、體育健身融合。開展針對老年人、兒童、孕產婦及慢性病人群的中醫食養指導,提升居民食養素養。推進中醫藥治未病健康工程,開展中醫食養科學研究,優先對食養科研項目進行立項,推進食養應用與評價工作的開展。(縣衛健委、縣教體局分工負責)
2.開展傳統養生食材篩選、監測和評價。建立傳統養生食材監測和評價制度,開展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的監測及安全性評價。深入調研,篩選一批在我縣具有一定使用歷史和實證依據的傳統食材和配伍,對其養生作用和效果進行實證研究,建成縣級養生食材數據庫和信息化共享平臺。(縣衛健委、縣市監局分工負責)
3.推進傳統食養產品的研發以及產業升級換代。將現代食品加工工業與傳統食養產品、配方等相結合,推動產品、配方標準化,推進產業規模化,形成一批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較大的食養產品,培育我縣傳統食養品牌1-2個。建立覆蓋全縣養生食材主要產區的資源監測網絡,掌握資源動態變化,為研發、生產、消費提供及時的信息服務。(縣衛健委牽頭,縣工信局、縣農業農村局分工配合)
(五)加強營養健康基礎數據共享利用
1.推動營養健康數據互通共享。依托現有信息平臺,加強營養與健康信息化建設,完善食物成分與人群健康監測信息系統。構建信息共享與交換機制,協同共享環境、農業、食品藥品、醫療、教育、體育等信息數據資源,建設跨行業集成、跨地區共享、跨業務應用的基礎數據平臺。建立營養健康數據標準體系和電子認證服務體系。推動“互聯網+營養健康”服務和促進大數據應用試點示范。(縣衛健委牽頭,縣教體局、縣工信局、縣農業農村局、縣市監局分工配合)
2.深化數據分析和智能應用。建立營養健康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制定分級授權、分類應用、安全審查的管理規范,促進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強化數據資源在多領域的創新應用。推動多領域數據綜合分析與挖掘,開展數據分析應用場景研究,構建關聯分析、趨勢預測、科學預警、決策支持模型,推動整合型大數據驅動的服務體系,支持業務集成、跨部門協同、社會服務和科學決策,實現政府精準管理和高效服務。(縣衛健委牽頭,縣教體局、縣工信局、縣農業農村局、縣市監局、縣統計局分工配合)
3.大力開展信息惠民服務。發展匯聚營養、運動和健康信息的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APP),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前沿技術與營養健康融合發展,開發個性化、差異化的營養健康電子化產品,如營養計算器,膳食營養、運動健康指導移動應用等,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縣工信局、縣衛健委、縣教體局分工負責)
(六)普及營養健康知識
1.提升營養健康科普信息供給和傳播能力。圍繞居民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教需求,結合地方食物資源、飲食習慣和傳統食養理念,編寫適合于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科普宣傳資料。把營養健康知識納入中小學健康教育講座內容之中。建立免費共享的縣級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平臺。采用多種傳播方式和渠道,定向、精準地將科普信息傳播到目標人群。加強營養、食品安全科普隊伍建設。依法打擊和處置各種形式的謠言,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營養宣傳。(縣委宣傳部、縣農業農村局、縣衛健委、縣市監局、縣教體局、縣科協分工負責)
2.推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活動常態化。以全民營養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5·15”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5·20”全國學生營養日等為契機,結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以健康知識講座、公眾健康咨詢活動等形式,大力開展科普宣教活動,實現宣教活動常態化。建立營養、食品安全科普示范工作場所。定期開展科普宣傳的效果評價,及時指導調整宣傳內容和方式,增強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開展輿情監測,回應社會關注,合理引導輿論。(縣委宣傳部、縣教體局、縣農業農村局、縣衛健委、縣市監局、縣科協分工負責)
(七)開展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
1.開展孕前和孕產期營養評價與膳食指導。實施基本公共衛生孕產婦服務管理項目,免費為孕產婦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對孕婦健康和胎兒的生長發育狀況進行評估,開展孕早期生活方式和營養保健指導。推進鄉鎮級以上醫療保健機構對孕婦進行營養指導,開展孕產婦的營養干預,降低低出生體重兒和巨大兒出生率。(縣衛健委負責)
2.實施婦幼人群營養干預計劃。實施基本公共衛生兒童服務管理項目,免費為0-6歲兒童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對新生兒進行喂養、發育等指導,對健康管理中發現的有營養不良、貧血等情況的兒童分析原因并給予處置。繼續推進育齡婦女補充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項目,積極引導圍孕期婦女加強含葉酸、鐵在內的多種微量營養素補充,降低孕婦貧血率,預防兒童營養缺乏。(縣衛健委負責)
3.提高母乳喂養率,培養科學喂養行為。保護、支持和促進母乳喂養,提高醫院內純母乳喂養率。進一步完善母乳喂養保障制度,改善母乳喂養環境,在公共場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母嬰室。研究制定嬰幼兒科學喂養策略,宣傳引導合理輔食喂養。加強對嬰幼兒腹瀉、營養不良病例的監測預警。(縣衛健委負責)
4.提高嬰幼兒食品質量與安全水平。加強嬰幼兒配方食品及輔助食品營養成分和重點污染物監測,及時修訂完善嬰幼兒配方食品及輔助食品標準。提高研發能力,持續提升嬰幼兒配方食品和輔助食品質量。(縣衛健委、縣市監局分工負責)
(八)開展學生營養改善行動
1.指導學生營養就餐。繼續在全縣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鼓勵各地結合實際適當擴大實施范圍。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滿足不同年齡段在校學生營養需求的食譜指南,引導學生科學營養就餐。制定并實施集體供餐單位營養操作規范,加強學校標準化食堂建設。加強對校園及周邊食物售賣和外賣食物的管理。(縣教體局、縣衛健委、縣市監局分工負責)
2.開展學生超重、肥胖干預。開展針對幼兒園及中小學的“運動+營養”的體重管理和干預策略,開展均衡膳食和營養宣教,增強學生體育鍛煉,保障學生每天的活動量不低于1小時。全面推行義務段學校每周4節體育課,高中每周3節體育課。開展針對學生的超重、肥胖情況的監測與評價,分析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影響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綜合干預措施。(縣教體局牽頭,縣衛健委、縣市監局配合)
3.開展學生營養健康教育。推動中小學加強營養健康教育,對教師及校醫開展營養知識的繼續教育,提升課堂內營養知識傳播質量。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外營養健康教育活動。(縣教體局牽頭,縣衛健委配合)
(九)開展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
1.開展老年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和評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健全老年人群營養篩查與評價制度,編制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評價指南,研制適宜的營養篩查工具。試點開展老年人群的營養狀況監測、篩查與評價工作并形成區域示范,逐步覆蓋全縣80%以上老年人群,基本掌握我縣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縣衛健委負責)
2.建立滿足不同老年人群需求的營養改善措施。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社區、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機構等開展疾病預防、營養配餐、營養教育、中醫養生等非診療性健康服務。實施老年人群的營養膳食供餐規范,指導醫院、社區食堂、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機構營養配餐。推動開發適合老年人群營養健康需求的食品產品。對低體重高齡老人進行專項營養干預,逐步提高老年人群的整體健康水平。(縣工信局、縣民政局、縣衛健委、縣市監局分工負責)
(十)開展臨床營養行動
1.建立、完善臨床營養工作制度。通過試點示范,進一步全面推進臨床營養工作,加強臨床營養科室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二級以上醫院設立臨床營養科室,其他醫院設立營養診室,使臨床營養師和床位比例達到1∶150;將臨床營養科納入醫療機構診療科目管理,增加多學科診療模式,組建營養支持團隊,開展營養治療,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縣衛健委牽頭,縣人社局配合)
2.開展住院患者營養篩查、評價、診斷和治療。開展住院患者營養篩查,了解患者營養狀況。建立以營養篩查—評價—診斷—治療為基礎的規范化臨床營養治療路徑,依據營養階梯治療原則對營養不良的住院患者進行營養治療,并定期對其效果開展評價。(縣衛健委負責)
3.推動營養相關慢性病的營養防治。制定完善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及癌癥等慢性病的臨床營養干預指南。對營養相關慢性病的住院患者開展營養評價工作,實施分類指導治療。建立從醫院、社區到家庭的營養相關慢性病患者長期營養管理模式,開展營養分級治療。(縣衛健委負責)
4.推動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療膳食的規范化應用。研究完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標準,細化產品分類,促進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研發和生產。建立統一的臨床治療膳食營養標準,逐步完善治療膳食的配方。加強醫護人員相關知識培訓。(縣衛健委、縣市監局負責)
5.推動臨床營養與傳統食養相結合。發揮中醫藥特色,將傳統食養與臨床營養治療、慢性病的臨床營養干預相結合。擬定與傳統食養相結合的營養治療方案及治療膳食標準。建立傳統食養配膳室,將符合各類疾病人群體質狀況的食養方案落實到臨床營養科室。制定疾病人群食養規范,實現臨床營養與食養結合服務的有效銜接。完善臨床營養收費標準,建立“傳統食養治療”收費項目。(縣衛健委、縣市監局分工負責)
(十一)開展吃動平衡行動
1.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廣泛開展以減鹽、減油、減糖和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為重點的專項行動,實現以鄉鎮為單位全覆蓋。推廣應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導日常飲食,控制食鹽攝入量,逐步量化用鹽用油,減少隱性鹽攝入。倡導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的膳食模式,推動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和鞏固。宣傳科學運動理念,培養運動健身習慣,加強個人體重管理,對成人超重、肥胖者進行飲食和運動干預。(縣衛健委、縣教體局分工負責)
2.推進全民健身。結合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做好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數據分析,構建運動人群營養服務平臺和運動營養處方庫,將營養指導、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治納入全民健身。(縣衛健委、縣教體局分工負責)
3.推進體醫融合發展。調查糖尿病、肥胖、骨骼疾病等營養相關慢性病人群的營養狀況和運動行為,構建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營養運動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建立營養相關慢性病運動干預路徑。構建體醫融合模式,發揮運動干預在營養相關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縣衛健委、縣教體局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鄉鎮要將國民營養工作作為健康靖安建設的重要內容,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明確階段任務、落實措施和完成時限,并納入政府績效考評。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分工安排制定部門實施計劃,將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縣衛健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督查評估,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二)保障經費投入。要加大對國民營養計劃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依托各方資金渠道,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多元化投入,并加強資金監管。
(三)廣泛宣傳動員。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主題宣傳活動,增強全社會對國民營養計劃的普遍認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配置、社會互動、創新共享的國民營養健康新格局。
靖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14日印發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