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江西省靖安縣始終堅守“生態立縣”核心戰略,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推動社會綠色理念更新,實現環境設施提質升級,創新生態發展模式,深化產業融合,增進民生福祉,提升生態環境滿意度。在生態資源保護、綠色經濟發展、人居環境改善以及改革創新等方面成果斐然,成功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贏的道路。
一是敬畏立規,科學謀劃筑牢生態建設基底。編制并實施覆蓋多領域的專項規劃體系,出臺林地保護利用、環境保護、水土保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旅游發展、有機農業等規劃,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聚焦“兩山”理論實踐,編制《靖安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靖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規劃》等綱領性文件,配套出臺《靖安縣“兩山”雙向轉化項目推進管理辦法》《靖安縣關于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的實施意見》,構建起全面覆蓋、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規劃體系。
二是境界拓局,久久為功凝聚綠色發展共識。2001年在全省率先確立“生態立縣”戰略。錨定“白云深處、靖安人家”的生態品牌定位,系統挖掘縣域山水人文資源稟賦;創新提出“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保護生態”的綠色產業發展體系,構建起生態與產業協同發展的科學路徑;凝練“有一種生活叫靖安”的城市價值IP,打造生態宜居、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場景;全面推進“文旅美縣、生態名縣”建設,構建全域生態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形成了一以貫之的綠色發展戰略體系。
三是凈污優境,系統施策構建生態保護屏障。在全省率先編制《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負面清單》,近8年累計否決印染、鉛蓄電池等高污染項目160余個,婉拒280多億元外來投資。2015年首創“河長認領制”,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河湖長效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域覆蓋污水處理設施。自2005年起全面禁伐天然闊葉林,林木采伐量從14萬立方米/年銳減至2024年不足3萬立方米/年,全面推行“林長制”,劃定63.91萬畝生態公益林、落實49.5萬畝天然林保護。建成“智慧生態?云上靖安”平臺,組建跨部門“生態衛士”綜合執法隊伍,推動公安、生態、林業、水利等力量協同作戰,相關改革經驗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靖安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進取革新,創新驅動激活兩山轉化引擎。發展生態農業,全縣白茶種植面積達 5.38 萬畝,品牌價值達 14.22 億元,連續五年入選江西農產品“二十大區域公用品牌”。建成全國首個“大鯢”主題文創體驗中心,大鯢養殖規模達15萬尾,年產值4000萬元;示范引領全縣棘胸蛙產業發展,2025年靖安石蛙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靖安縣綠色有機認證面積共計18000公頃,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壯大綠色工業,將大健康產業作為首位產業,創新推出“安全環保達標貸”“轉型升級貸”等綠色金融產品。獲評全省唯一綠色低碳工業示范縣。江西洪屏抽水蓄能電站一、二期建成后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63 萬噸,替代原煤 30 萬噸。打造康養旅游,全縣民宿數量達829家,帶動1.4萬人就業,戶均增收超4萬元。民宿產業規范經營和管理改革入選“中國改革 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縣域案例”二十佳。2024年,靖安縣接待游客數量、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5.9%、15.1%。
五是勁行惠民,共建共享繪就美麗靖安新篇。實施城市功能品質提升行動,改造老舊小區、建設口袋公園和公共綠地,在全省率先實施全域鎮、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實施全域村莊整治工程,建成9個美麗宜居示范鄉鎮、71個美麗宜居示范村莊、8800余戶美麗宜居示范庭院,入選江西首批美麗宜居示范縣,列為全省17個“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先行縣之一,靖安縣璪都鎮港背村入選江西省2024年度“美麗細胞”建設優秀案例。搭建靖安“兩山”平臺,盤活鄉村生態資源和閑置資產,2024年成功完成12筆交易,成交總額達 561.9萬元,村集體增收545.9萬元。深入實施城鄉文明素質提升工程,舉辦了“書香靖安?全民閱讀”、河長制“小手牽大手”、“環保志愿者靖安行”等活動,先后舉辦、承辦了環鄱陽湖自行車賽、“劃騎跑”國際鐵人三項挑戰賽、江西森林馬拉松、靖安生活年等重大活動。“有一種生活叫靖安”入選2024年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案例庫。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