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靖安縣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深化林長制改革,聚焦目標任務,延長責任鏈條,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讓綠水青山成色更足。
一是緊扣“林”主題,繪就生態“保護圈”。構建執法“全鏈條”,在“林長+警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工作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全鏈條”閉環管理路徑,制定《關于建立“林長+公安局局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協作機制促進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的意見》,探索林長制與行政執法、刑事司法、檢察監督和審判的深度融合;首推“以勞代償”司法新模式,與當事人簽訂“以勞代償”替代性生態修復協議,用勞動來修復受損生態,讓“毀林人”轉為“護林人”,變“金錢罰”為“行為罰”;深化創新古樹名木管護機制,制定“一樹一策一保姆”責任清單,繪制古樹保護“一張圖”,設置“一樹一碼”專屬二維碼,精準守護全縣現存2939株古樹名木。構建“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體森林防火防控新機制,全面織密森林消防安全網。
二是緊盯“長”關鍵,激活發展“效應圈”。持續優化林長組織“體系網”,持續優化以縣委書記任總林長、鄉鎮黨委書記任鄉級林長、村黨支部書記任村級林長的三級林長“聯管共治”組織體系網,全縣落實縣級林長6人、鄉級林長49人、村級林長176人;持續細化林長主體“責任田”,不定期簽發總林長令和印發“三單一函”,建立完善林長巡林督查反饋機制,傳導壓力,明確職責,壓實責任。2023年簽發總林長令2次,印發“三單一函”37件,林長巡林22次,解決問題57個;持續深化“林長+”模式。依托林業資源優勢,綜合發展林下經濟、營林經濟、生態旅游經濟等項目,將分散的農民集中起來,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建立“林長+項目”、“林長+生態旅游”、“林長+林下經濟”等模式,提高區域生態品質,促進縣域群眾增收,帶活當地經濟“效應圈”。
三是緊抓“制”保障,打造管理“自治圈”。強化夯實基礎力量,制定《靖安縣專職護林員管理辦法(試行)》,建立專職護林員聘用動態調整機制,發現和儲備優秀的專職護林員,做好森林資源管護工作;健全完善考核機制,制定護林員管理考核制度,以制度創新促進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自考核辦法實施以來,專職護林員巡護達標率有效提升至100%;探索建立“一帶三”模式,制定《關于建立林業工作站“一帶三”模式的實施方案》,利用和發揮林業工作站、執法中隊和護林員的力量,形成上下聯通、運轉高效的“一帶三”管理新模式。
四是緊跟“治”重點,優化林業“環境圈”。不斷數智賦能,運用林長制巡護監管平臺,細化144個責任網格、明確144名責任人、鎖定144條責任路線,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設備等現代科技應用于森林資源管理,推動林長制向“林長治”轉變;不斷融入本土文化,設計制作林長制系列IP文創形象、產品等,擴大該縣林長制宣傳的吸引力、傳播力、影響力,帶動群眾對林長制的知曉度、參與度和滿意度;不斷開拓宣傳渠道。線上利用融媒體平臺,豐富林長制宣傳廣度,定期發布林長制的相關條例解讀,典型事件、重點工作等。線下通過“林長制走進黨校課堂”、林長制宣傳牌、展示欄、流動車等方式,提高公眾對林長制相關工作的認識。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