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靖安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擦亮“綠”底色,書寫“綠”文章,生態保護作示范、生態轉化勇爭先、生態制度創特色,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打造綠色發展“靖安模式”新高地和美麗中國“靖安樣本”,致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以綠色規劃為引領,齊抓共管格局高位構建。
成立了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探索性出臺《靖安縣“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靖安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靖安縣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負面清單》等,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效法制保障。創新“生態+法庭”“生態+檢察”制度,強化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銜接配合。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縣高質量發展考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內容,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考核評分比重超20%。實行生態環境質量領導干部約談制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形成督查、交辦、督辦、通報、約談、問責于一體的監督監管鏈條,齊抓共管的“大環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以綠色創建為抓手,生態文明建設步履堅實。
大力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榮獲了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示范森林公園、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社科院“兩山”理念實踐創新基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園林縣城等國字號品牌。靖安“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保護生態”的發展模式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河長制經驗做法首次寫入《中國改革年鑒》,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靖安智慧。
以綠色低碳為導向,三產融合發展動能強勁。
“一產利用生態”,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基地。按照“山上發展綠色經濟,水中發展特種水產,林下發展特色產業,田間發展保供產業”的思路,推動全域綠色有機休閑農業建設,全縣“三品”認證90個,認證面積50.83萬畝。不斷壯大茶葉、特種水生養殖、中藥材種植等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成功創建全省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縣。“二產服從生態”,建設現代綠色制造高地。打造“三產共融”的健康之城,截至目前,已落戶大健康企業20個,總投資67.58億,獲評全省首批大健康產業試點示范縣。“三產保護生態”,建設現代康養旅游勝地。做精全域康旅,建成智慧旅游管控平臺,打造“有玩頭、有住頭、有吃頭、有買頭”的靖安康養旅游模式,全年共接待游客1122.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4.73億元。品牌影響力與日俱增。
以綠色發展為目標,縣域生態經濟活力迸發。不斷推動縣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2022年生態環境滿意度在全省三類縣(市、區)位列第一。2022年,全縣GDP增長5.8%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3%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經濟綠色化程度顯著提高,全縣有機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89.5%,綠色低碳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75.4%。全縣民宿接待床位增長至2.8萬張,全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長2.5%,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增長2.8%。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