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靖安縣聚焦入河排污口監管效能提升,將科技手段深度融入水污染防治全鏈條,通過完善監控模式、豐富監管手段、強化排查整治,全面推進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及規范化建設落地見效。2024年以來,該縣通過實地勘探精準掌握排污口核心信息,完成107處入河排污口排查建檔,實現入河流量、水質在線監測全覆蓋,為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堅實支撐。截至2025年6月,全縣水質綜合指數達2.4485,同比改善6.92%,位居全省第二。
一是全面排查溯源,建“一口一檔”數據庫。運用“無人機航拍+人工徒步核查+紅外熱成像”技術組合,對全縣2條主要河流、200余公里岸線開展“地毯式”排查,累計精準識別入河排污口107個;依托便攜式水質檢測儀、水基因分析、管道機器人等技術手段,逐一明確排污口責任主體,建立包含名稱、坐標、類型、受納水體等要素的電子檔案,實現“一碼溯源”動態管理;開發排污口管理平臺,同步設立標識牌二維碼,支持基礎信息實時更新、公眾掃碼查詢及問題反饋,構建“發現—核實—入庫”全流程閉環管理體系,為精準監管和科學決策奠定數據基礎。
二是深化規范建設,破“監管頑疾”堵點關。以科技賦能推動排污口規范化建設提質增效,全面落實流量、液位、水質在線監測及視頻監控裝置安裝要求,安裝了30套七參數水質監測設備,實現重點排污口網格化監測全覆蓋,水質異常時自動觸發平臺告警并完成留樣;通過上游溯源監測設備精準定位污染源排水單元,結合河道雷達流量計掌握水量變化趨勢,科學計算環境容量等核心數據,為管理決策提供支撐;運用無人機現場巡查分析污染情況,推動“查測溯治管”全流程從“人防”向“技防”轉型升級,有效破解監管難題,及時制止超標排放行為,有力保障北潦河流域生態平衡和斷面水質安全。
三是強化智慧運維,筑“云上護水”新平臺。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實現遠程監控,運行監測,運維監督,數據分析評價及AI智能識別等功能,構建快速響應的“應急鏈條”,形成“問題發現—指揮調度—快速處置—情況上報”閉環安全管理體系。實現入河排污口的在線監測與預警、多元污染溯源、科學的運行維護管理及統一的資源管理。同時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地對檢測設備的運行、運維等進行數字化管理,最終形成“源頭可溯、過程可控、責任可究”的智慧監管體系。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