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基固本,讓黨建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紅色引擎”
“村子要發(fā)展,黨組織得先‘強’起來。”這是駐村工作隊進駐后達成的共識。面對漁橋村黨組織凝聚力不足、黨員作用發(fā)揮不明顯的問題,工作隊從“抓規(guī)范、強隊伍”入手,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等制度,結合春耕、秋收等農時開展主題黨日,通過集中學習、重溫入黨誓詞等方式,黨員理論素養(yǎng)和黨性修養(yǎng)逐漸提升。為激活黨員“紅細胞”,工作隊還推行了“黨員包片聯(lián)戶”機制,組織黨員定期上門走訪,收集村民訴求。今年7月,黨員古煥新在走訪中發(fā)現,京龍、黃家組村民的農田因灌溉渠堵塞缺水嚴重,他第一時間向工作隊反映。工作隊當即組織黨員志愿者和村民清理渠道,僅用1天就疏通了600米灌溉渠,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這樣的暖心事兒,在漁橋村已成常態(tài),今年以來,工作隊累計收集意見建議24條,解決灌溉設施維修、就業(yè)幫扶等民生問題18件。
(2)產業(yè)賦能,讓小吃攤點鋪就群眾“致富坦途”
漁橋村距離南昌交通學院僅1公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但工作隊在調研時發(fā)現,村里不少留守婦女、閑置勞動力有擺攤想法,卻苦于沒技術、沒經驗、沒固定攤位。在了解到具體情況后,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立刻行動,一方面對接美食街管理方,爭取到12個便民小吃攤位,統(tǒng)一規(guī)劃在美食街內部,解決了群眾“擺攤難”問題;另一方面組織在家村民積極報名參與職業(yè)技能培訓課,學習雞蛋灌餅、腸粉、煎肉餅等爆款小吃,還專門培訓了食材采購、衛(wèi)生防疫、經營技巧等實用知識,“漁橋小吃”口碑逐漸打響,單日營業(yè)額最高時能達1000元。工作隊還牽頭成立了“小吃攤主互助小組”,大家共享交流經營心得,有人臨時有事也會互相幫襯看攤,形成了抱團致富的好氛圍。
(3)民生為本,讓暖心服務織密群眾“幸福保障”
“多虧趙書記幫忙,每月都幫我銷售上百個本地雞蛋,月增收200余元,讓我的老年生活也過得比較滋潤!”村民蔡大爺拉著正在上門走訪駐村第一書記趙偉全的手不停道謝。村民的“愁事兒”,就是工作隊的 “心頭事兒”。針對村里部分道路未安裝路燈、夜間出行不便和農田灌溉的問題,工作隊積極向上爭取資金30萬元,新裝路燈110余盞,解決了村民夜間出行不便的難題。同時,駐村工作隊還積極聯(lián)系南昌交通學院志愿者在黨群服務中心開設“周末課堂”,工作隊隊員和大學生志愿者輪流授課。截至目前,共組織開展防電詐、消防安全、小吃攤衛(wèi)生規(guī)范等培訓12場,惠及村民200余人次,累計為村民代辦醫(yī)保繳費、農保認證、補貼申領等事項50余次,調解鄰里糾紛、土地矛盾等6起,“周末課堂”累計服務留守兒童8名,解決了家長“看護難”的問題。
如今的漁橋村,道路明亮整潔,村民的小吃攤前煙火氣十足,家家戶戶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駐村工作隊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持續(xù)書寫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漁橋篇章。(香田鄉(xiāng) 舒毅)


贛公網安備 360925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