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雙溪鎮持續提升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充分利用靖安縣智慧民生平臺為基層治理賦能,扁平化處理群眾訴求,推動各村黨組織從群眾身邊“微小事”入手,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發揮成效 朝末端發力
3月3日傍晚,家住雙溪村農車港新村的舒先生出門遛彎時,發現南門廣場上的路燈亮度不夠,看不清道路,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打開靖安縣智慧民生平臺小程序反映了該情況。
“南門廣場晚上路燈亮度不夠,老人小孩在夜晚活動時容易受傷,希望南門廣場增加路燈。”
雙溪村大學生基層專干舒博聞第一時間便收到了問題處理提醒,隨即按照流程迅速進行受理,當天便聯系片區網格員到實地進行核實,了解到南門廣場小游園景觀燈安裝時間較早,燈泡長時間使用導致亮度逐漸衰減,經聯系縣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第二天便派工作人員更換了更大瓦數的節能景觀燈。在試燈檢查亮度合適后,舒博聞便在靖安縣智慧民生平臺小程序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反饋。
“我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真是太感謝了,這平臺我非常滿意!”提及使用平臺的感受,舒先生在回訪電話里連聲稱贊道。
以上景象只是靖安縣智慧民生平臺解決基層問題的一個縮影。針對群眾急難愁盼的揪心事、煩心事,雙溪鎮運用靖安縣智慧民生平臺進行數字賦能,群眾可以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靖安智慧民生平臺進行反映,問題上傳至平臺后,村級平臺管理員將收到的訴求進行分類匯總、梳理登記、建立臺賬,第一時間與留言群眾取得聯系,啟動訴求辦理工作。辦結后,鎮管理員會通過入戶調查、電話回訪等方式對當事人進行滿意度調查,形成“收集提交、分類轉辦、及時辦理、督辦審核、回訪評價”的“工作閉環”,確保群眾提出的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夯實基礎 向深處扎根
早春時節,裊裊鵝黃輕垂,雖還未到百花齊放,卻也是綠意漸濃,在潦水青堤兩旁的村落里,尋常可見一抹抹黨員紅在村民的屋內、在群眾說事點中、在村部的黨員的先鋒崗上,無一不在為村民推廣講解靖安縣智慧民生平臺的使用方式。
為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推動靖安縣智慧民生平臺向群眾深處扎根,雙溪鎮組織各村依托“三會一課”、黨員干部入戶走訪、黨員學習議事日、“群眾說事”等載體,把“靖安縣智慧民生平臺”小程序功能講清楚、講明白,讓黨員、群眾樂意用、會操作。
同時,為了讓群眾想說、敢說、隨時能說,雙溪鎮將“靖安縣智慧民生平臺”小程序二維碼與黨群聯系卡進行整合,讓每戶群眾在家門口找得著、在醒目處看得見,對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問題隨時能拿起手機掃碼反映。
深度融合 在終端見效
“我在王家村組看到有宜春惠民保,之前又推廣江西衛惠保,二者有什么區別。”
“熊家組橋路口旁邊有個正方形坑,旁邊的蓋子沒了,能否派人進行修復。”
“尖山公園后面多處被人傾倒垃圾未清理,影響環境衛生。”
……
在雙溪鎮基層治理監督和效能分析評價平臺上,一個個最新的問題訴求就在平臺中間實時滾動更新。群眾工作不光是送上門的工作,更是走上門的服務。在靖安智慧民生平臺在全鎮上下鋪開見效的同時,雙溪鎮通過平臺對群眾訴求析原因、判趨勢、溯源頭,大力推進線上網絡平臺和線下網格體系“雙網融合”,實現“服務下沉”“關口前移”,切實將“你來辦”轉為“我去辦”。
基層黨組織與人民群眾連接最為緊密,基層治理效能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滿意度。雙溪鎮參照黨建引領城區網格化治理“1+N”模式,以自然村落、村民小組或綜合考慮戶數和人口規模劃分網格,按照一個網格一個黨小組的要求,抓好網格黨小組的組建劃分和黨小組長的配備,將每一個網格打造成規模適度、同質性較強、熟悉度較高的“近鄰大家庭”,讓群眾平時見得到黨員、有事找得到黨員,把群眾凝聚在黨組織周圍。
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民心在基層凝聚。雙溪鎮將繼續乘“數”而上,加“數”前行,搶抓數字化變革機遇,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智能互聯技術,將社會治理與“數字化”相結合,實現“小事不出村組、大事不出鄉鎮”,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推動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縱深邁進。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