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春市靖安縣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系統施策,久久為功,以綠色理念、綠色監管、綠色行動、綠色機制和綠色文化為引擎,不斷加強生態環境監管、推動生態治理實踐、健全環保長效機制,培育綠色生態文化,全面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聚力增進民生福祉,努力繪就生態新畫卷。
一是以綠色理念為引領,奠定生態發展基調
在全省率先確立“生態立縣”戰略,歷屆縣委縣政府先后提出“白云深處、靖安人家”“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保護生態”“有一種生活叫靖安”等一系列發展思路,明確了“宜春的會客廳、南昌的后花園”總體定位,并提出勤廉靖安建設、農業創品牌、工業強基礎、旅游促升級、城市補短板等“1+4”重點工作。2023年8月召開的縣委十六屆七次全會,聚焦省委“三大高地”和市委“特色名縣”定位,進一步提出加速打造綠色發展特色名縣。一系列思路舉措保持了工作的延續性和創新性,堅定不移吃生態飯、走融合路、造健康城,成為全縣上下的共識和行動。
二是以綠色監管為手段,強化生態環境保護
不斷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積極探索“生態衛士”綜合執法改革,完善“人防+技防”立體化無盲點偵查巡防體系,接入公安、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4470個視頻資源,充分利用無人機、沖鋒舟、無人智能遙控飛翼等科技裝備開展巡查工作,形成了生態保護“水陸空三位一體、點線面橫向強控”的防控模式。靖安縣探索“生態衛士”綜合執法改革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先后搭建了環保一體化自動監控平臺、水源地信息化應急管控平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智慧監管平臺、大氣環境質量應急管控平臺等,實現污染信息的精準定位、精確監測、精細管理,構建快速響應的“應急鏈條”,形成“問題發現—指揮調度—快速處置—情況上報”閉環安全管理體系。
三是以綠色行動為抓手,推動生態治理實踐
大力實施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項目,共建成并運行鎮村生活污水處理站195座,建設配套管網300余千米,覆蓋全縣11個鄉鎮集鎮及76個行政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截至目前,礦山生態修復總費用約0.4億元,已修復治理750畝,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000萬元。2024年4月,“靖安北河”入選江西省第一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加大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打擊力度,2024年完成生態損害賠償8起。大力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落實執法應急、監測能力提升資金248.8萬元。
四是以綠色機制為保障,構建長效發展格局
探索性出臺《靖安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靖安縣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負面清單》等,改革創新“生態+法庭”“生態+檢察”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效法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縣高質量發展考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內容,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考核評分比重超20%。實行生態環境質量領導干部約談制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形成督查、交辦、督辦、通報、約談、問責于一體的監督監管鏈條。
五是以綠色文化為靈魂,營造生態文明氛圍
深度發掘中華詩詞文化中蘊藏的生態智慧、生態思想,讓公眾在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中,培育并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和價值取向。近年來,先后啟動了城鄉文明素質提升工程,舉行了生態文化進班級、進社區、進農村宣講,開展了“書香靖安·全民閱讀”活動,舉辦了景區收垃圾獎勵、河長制“小手牽大手”、“環保志愿者靖安行”、“清河行動”等活動,積極開展自行車騎行、戶外徒步登山、足球、太極拳、氣排球等健康運動,先后舉辦承辦了環鄱陽湖自行車賽、全國新年登高健身大會、中國·靖安茶立方國際山地自行車精英賽、“劃騎跑”國際鐵人三項挑戰賽、江西森林馬拉松等重大賽事活動,群眾的生態文明素質不斷提升。近三年,靖安縣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居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類縣前三。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