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6個人養3萬只雞,現在3個人能養14.6萬只,效益還比過去翻了幾番!”江西省深正通農牧業有限公司的郭廠長談及智慧養殖帶來的變化,難掩喜悅。在靖安縣寶峰鎮,這家企業以數字化技術為傳統養殖業裝上“智慧芯”,蹚出一條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數據驅動,傳統雞舍變身“智能工廠”。
走進深正通的養殖廠房,看不到傳統養殖場的忙碌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布滿墻面的傳感器和實時跳動的監測屏幕。這里構建了“數據采集—智能分析 —自動調控”的全鏈條數字化系統。通過在雞舍布設溫濕度、空氣質量、飲水量等10余種傳感器,系統每2分鐘采集一次數據,實時傳輸至云端平臺。“我們預設青年雞21℃室溫、65%濕度、6勒克斯光照的最佳生長環境,傳感器一旦監測到數據波動,風機、空調、燈光便自動啟停,誤差不超過0.5℃。” 郭廠長演示著操作界面,3棟封閉式廠房內,14.6萬只蛋雞享受著“定制化”生長環境。
科技賦能,一枚雞蛋的“智慧之旅”。
在智能化養殖車間,“科技感” 滲透到每個環節:地下200米礦泉水經三級凈化后流入雞籠,定制飼料在攪拌機中精準配比魚肝油、有機硒等10余種營養素;雞糞通過傳送帶“一鍵輸送”至有機肥車間,實現零污染排放;集蛋流水線每小時處理3萬枚雞蛋,經除塵、殺菌、打碼后,按重量自動分級,破蛋率從人工操作的8%降至1.2%。“我們的雞比人過得‘精致’,吃的是科學配方飼料,住的是恒溫恒濕‘空調房’,喝的是礦泉水。” 郭廠長的玩笑話里藏著科技密碼——通過5G智慧養殖系統,每只蛋雞的采食量、飲水量、產蛋周期都被精準記錄,形成專屬“生長檔案”。依托這套系統,企業成功開發出富硒雞蛋,2024 年通過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 生產基地認證,成為當時宜春市僅有的2家獲認證的本土企業之一,產品溢價率達30%。
村企聯建,共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深正通的智慧養殖實踐,成為寶峰鎮“數字興農”的生動注腳。2024年,鎮政府向上爭取58 萬元銜接資金,用于新建1600平方米鋼結構育雛車間,形成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村民受益” 的聯建模式。項目建成后,村集體按投資比例每年獲得8%固定收益,同時提供3-5個技術型就業崗位,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過去村民靠天吃飯,現在在‘智慧雞場’上班,月工資 3500 元起,還能學技術。” 寶峰村黨支部書記介紹,村企聯建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更培育了新型職業農民。目前,企業正規劃建設數字化養殖培訓中心,計劃三年內為周邊農戶提供 1000 人次技術培訓,推動智慧養殖技術從 “企業專屬” 走向 “產業共享”。
從“人養禽”到“智管禽”,寶峰鎮的探索印證:當數字技術與傳統農業創新改革,不僅能催生“1人管14萬只雞”的效率革命,更能成為“科技強、產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典型案例。隨著5G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一幅“數據驅動生產、科技賦能產業、聯建共促振興”的現代農業畫卷,正在贛鄱大地徐徐展開。


贛公網安備 360925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