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雨水充沛,氣溫適宜,野生蘑菇進入快速生成期。每年,因誤食野生蘑菇而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
為避免悲劇的發生
靖安縣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靖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特別提醒您 請做到
“不采摘、不買賣、不食用” 野生蘑菇,千萬不要抱著僥幸心理食用野生蘑菇!
目前,還沒有簡易鑒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學方法,民間流傳的“經驗”并不可靠,不能保證避免誤采誤食野生毒蘑菇而發生中毒。


此外,毒蘑菇常常與無毒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可能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或者受到野外有毒生物的污染,即使是無毒的蘑菇也可能帶有毒性。因此,無論是在公園、植物園、旅游區還是林場等地,都要避免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如果出現中毒癥狀立即就醫。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癥狀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表現有:胃腸中毒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肝臟損害型、腎衰竭型、呼吸與循環衰竭型等。其中,胃腸中毒型最為普遍,肝臟損害型致死人數最多。一般誤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鐘、最長在6-12小時后發病。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現頭昏、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幻覺等中毒癥狀,要馬上催吐,并立即送醫。
不采摘:不要因為好奇或滿足口腹之欲去采摘野外的各種野生蘑菇。目前還沒有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鑒別方法,僅憑個人經驗或外部特征難以準確辨別蘑菇是否有毒。很多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相似,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不買賣:不要買賣野生蘑菇,避免因偏聽偏信而購買有毒蘑菇。
不食用:家庭、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游等場合都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避免因誤食有毒蘑菇而導致中毒事件的發生。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