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因它是新一年的開始,故又稱“新年”。初一早晨,擇吉時開門,鳴放鞭炮。這日,家家戶戶都貼上新春聯,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早餐吃素食,一般吃青菜煮糯米圓,諧“一年團團圓圓,青(清)青(清)吉吉”之意。早餐后,戶主帶上晚輩“出方”向長輩、親友拜年。鄰里、同事相互拜年,拱手作揖,恭喜道好,說些“恭喜發財”、“添福添壽”、“步步高升”、“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等吉利話。遠方的親朋戚友間或用電話或發電子郵件、手機短信互相拜年。這天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處處歡聲笑語,家家喜氣洋洋,城鄉熱鬧非凡。各級領導干部或看望生產第一線的工作人員,或慰問烈、軍屬和離退休干部,或進行軍民聯歡。初一拜年,初二回禮,初三拜大年。新春拜年一直拜到正月十五。山區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拜年可拜到正月底。總之,新年里,親戚朋友家家都要走到。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話說:“元宵大似年”。早上家家都吃元宵,表示團圓如意;中午戶戶都擺酒設宴;晚上散燈,凡門邊、轉角處、床頭、空房、豬雞鴨舍等處,都燃插蠟燭,處處光明。街上龍燈、花燈匯聚,五彩繽紛,人山人海,狂歡至深夜。元宵前3日,家人還要去祖墳散燈。所謂“散燈”,有的在墳頭掛小燈籠,有的壓草紙,但都要點燭上香燒紙。
清明節 家家要掃墓祭祖,掃墓時間有“前3后4”之說,即清明前3天,后4天均可掃墓。清明期間,家人帶著香儀、祭品和鮮(紙)花,前往祖墳掃祭,修補墓塋。各機關單位干部、學校師生會去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敬獻花圈,寄托哀思。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越來越多的縣民選擇網上祭拜祖先。
立夏 山下各鄉群眾有蒸米粉肉吃的習慣,叫“撐夏”,山區群眾有吃糯米飯的習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門前懸艾掛蒲,房屋內外都撒雄黃酒或石灰,小孩用雄黃水洗澡,以防疾疫。早上“開聰”,家家吃粽子、茶葉蛋、咸蛋和大蒜頭;中午飲雄黃酒后,出門觀看龍船競渡,場面熱鬧。龍舟賽結束后,照例舉行祭吊屈原儀式,將粽子扎在小竹枝上放入水中,停鑼息鼓,齊唱哀歌。
六月六 農歷六月初六,說是一年中最炎熱的一天,有“六月六,曬得雞蛋熟”的說法。群眾有翻曬衣物、書籍的習俗。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七月半”,俗稱“鬼節”。清晨家家都吃米粉;中午備祭席,敬祖宗,焚燒裝有紙綻紙錢的大紙包、紙箱。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午一般舉行午宴,晚上民間有“吃餅賞月”的習慣。
重陽節 即農歷九月初九,有飲茱萸酒和登高的習慣。
立冬 民間有“立冬吃一雞,滋補一冬春”的說法。這天,縣民有殺雞吃的習慣。
冬至 舊時,各姓都要在祖祠舉行大規模祭祖活動,謂“拜冬”。拜冬時,由當年學歷較高的青年依次取下祖宗牌位進行清洗,清洗完畢,擺上豬牛羊三牲祭祀祖先。祭祖時,先由各位尊長和有名望的人頂禮膜拜,再由其他晚輩行禮。禮畢,執事者會將這年出生的男丁姓名分別上簿,上簿者家長還要繳交一定數量的錢物;同時,對違犯族規者進行制裁。隨后,在祠堂舉行族宴,發丁餅。小姓族祠,族中長輩和男丁全部參加宴飲;大姓族祠,如舒氏大祠,則由各分祠尊長和有名望的人參加宴飲。發丁餅一般每人4個。對已滿花甲、古稀之年的族中長輩,有官職者,或取得高小、初中、高中、大學文憑的學生,會按例增發丁餅,其標準不一。此俗早廢。
小年 農歷十二月(臘月)二十四謂之小年,有的姓二十三過小年。居民有的擺宴席,有的食“步羹”。各家各戶開始“掃塵”,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灑掃庭院,打掃周邊環境衛生,為迎接新年作好準備工作。
大年 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月小改為二十八)為大年。過大年,俗稱“吃團圓飯”。家人齊集后方可入席,酒席豐盛,滿桌佳肴,滿堂歡笑。宴會前,各家都要煮熟全雞1只、熟肉1方、齋飯1盅、茶、酒各1盅,并備香儀,向天地祖宗祭拜,名曰“還年祿”。此俗已廢。不論大年或小年,家家都用煮雞、煮肉的湯,加上薯粉、肉丁、蘿卜丁、豆干丁等,做成“步羹”,除家人飽食外,還互送左鄰右舍。
除夕 除夕為農歷一年中的最后的一天。家家戶戶掛畫貼聯,布置一新。除夕之夜,室內室外燈火通明,煙花在天際飛舞,大人小孩都會坐在電視機旁一邊“守歲”,一邊觀看春節文藝晚會。家長會給小孩“壓歲錢”。入睡時,家家鳴炮“封門”,在爆竹聲中辭別舊歲。舊時,貧苦人家欠了別人的債,戶主在“封門”前都得小心躲起來“做夜皇帝”,以防債主逼債。
除以上傳統節日外,境內主要公歷節日還有:元旦(1月1日)、情人節(2月14日)、向雷鋒同志學習紀念日(3月5日)、三八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愚人節(4月1日,主要在年青人中流行)、“五一”勞動節(5月1日)、五四青年節(5月4日)、母親節(5月第二個星期日)、六一兒童節(6月1日)、父親節(6月第三個星期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八一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圣誕節(12月25日)。


贛公網安備 360925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