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花燈 農(nóng)歷正月初三至元宵節(jié)大鬧花燈。燈有龍燈、獅燈、船燈、蚌燈、魚燈、馬燈、茶花燈。到處都有舞龍、滾獅、蕩船、跑馬、翻蚌,還有《小放牛》、《大補缸》、《王婆罵雞》等小型節(jié)目演出。鞭炮聲聲,鼓樂喧天,十分熱鬧,一直鬧騰到深夜才散。
撣儺 舊時,每年正月初一,儺頭會帶領(lǐng)由鑼鼓手、戲班演員等幾十人(也有3~5人的)組成的儺戲隊伍,抬著(背著)儺神(三將軍像),在外巡回演出,謂之“撣儺”。每到一處,燃爆鳴銃相迎,餐餐設(shè)酒宴相待,一直游到五月端陽節(jié)才回家。此習俗,在寶峰焦坑一帶流行。
游草龍燈 草龍燈又名太平燈、香火燈,主要流布于仁首鎮(zhèn)象湖村前進山區(qū),隨客家人傳入約有300年的歷史。相傳草龍燈起源于軍事,后演化為佛祖巧借天龍下凡為民眾賜福的春節(jié)習俗。草龍用稻草和萱草采用編、織、插、嵌、鑲、繞、纏、懸等10多種工藝扎成,草龍燈共七節(jié),每節(jié)插上點燃的香火,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出游。舞龍時,常見隊形有團龍、擺身、纏柱、騰躍等。
游社火 農(nóng)歷正月十一(也有的在正月十五),由少年兒童裝扮成戲劇中的人物,如《三顧茅廬》中的劉備、關(guān)羽、張飛,《借東風》中的諸葛亮和魯肅,《小放?!分械哪镣痛骞玫?,或坐或站在“抬閣”上面,由4名壯漢抬著游行?!疤чw”是指雕有花紋的長方形木架,有時多達十多架。游時,市民燃放鞭炮,奔走相看。
賽龍舟 農(nóng)歷五月初五賽龍舟。劃船時鑼鼓齊鳴、彩旗飛舞,兩條龍船你追我趕,奮力競先。同日城鄉(xiāng)老少前來觀賞,一河兩岸人山人海,熱鬧異常。過去賽龍舟僅為農(nóng)民運動,只有北門、侯家兩個隊參賽;如今由縣體委組織,一般有10多個隊參賽。
點天燭 舊時,七月十五前,小孩會從上街賣柴人的柴架中每擔抽取硬柴1塊,碼成寶塔狀,到七月十五日,當夜幕降臨時點燃,并且邊灑硫磺邊唱歌嬉戲,直到塔倒柴燒盡,才回家睡覺。
放荷燈 七月十五為鬼節(jié),舊時縣城西門口旁邊晏公殿會打醮、放荷燈。所謂“荷燈”,就是在1塊小方板上插朵用彩紙做的荷花,花芯安1節(jié)蠟燭。點亮燭后,放入河中,順水漂流。霎時,一河明亮,斑駁陸離,煞是好看,吸引著岸邊眾多觀看者。
賞月 中秋節(jié)孩子們在庭前院落插上綠色樹枝,請大人用紙篾扎成月亮掛在樹枝上,并燃掛許多信香,恰似星星伴月。樹下設(shè)席,擺上月餅瓜果,一邊品嘗,一邊賞月。


贛公網(wǎng)安備 360925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