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靖安境內就有人類居住和活動。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在水口鄉敬老院背面南河南岸高出河床約20米的二級階地上,發現1件用硅質巖礫石加工而成的大尖狀器,經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舊石器時代文物考古專家蔡保全鑒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產物,首次證實在10多萬年前境內就有人類活動。1983年和1990年,省文物工作隊聯合地區、縣文物工作者兩次發掘證實,境內水口鄉來堡村鄭家坳在距今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和活動。
春秋時靖安地屬吳。戰國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靖安地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并越,靖安地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靖安地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領豫章等4郡,靖安地屬豫章郡。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豫章郡領海昏等縣,靖安地屬海昏縣。公元9年,王莽篡漢,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改海昏縣為宜生縣,靖安地在宜生境內。東漢恢復豫章郡,隸揚州刺史部,廢宜生復名海昏。永元十六年(104年),析海昏設建昌縣,靖安地屬建昌縣。三國時屬吳,靖安地仍屬豫章郡建昌縣。
西晉、東晉、南朝沿襲舊制。惟西晉永平元年(291年)置江州,領豫章等10郡。南朝梁末大寶二年(551年),析豫章郡的建昌等5縣為豫寧郡,靖安之地仍屬建昌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定陳,廢郡,置洪州總管府。大業二年(606年),洪州復名豫章郡,領建昌等4縣,靖安之地仍屬建昌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廢郡,復置洪州總管府。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又于建昌縣置南昌州總管府,管南昌等4州,南昌州領建昌等4縣。八年,廢州,存總管府。貞觀初,分全國為10道,第8道曰江南道,洪州建昌縣為其管轄。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全國為15道,將江南道分成東西兩道,江南西道管洪州等8州,建昌屬洪州。廣明(880~881年)之后,“草寇侵掠本州,以建昌縣之靖安、孝梯兩鄉去州稍遠,乃置靖安鎮”(《靖安縣志》道光五年版),仍屬建昌縣。
五代十國時期,吳乾貞元年(927年,升靖安鎮為靖安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始立靖安縣,仍屬洪州。南唐交泰二年(959年)改洪州為南昌府,升為南都。靖安縣為其屬地。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南昌府復名洪州。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東西兩路,洪州屬西路。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洪州又升為隆興府,靖安縣隸屬如故。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府為路。十四年,立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省下設路,靖安縣屬隆興路。二十一年,改“隆”為“龍”,稱龍興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陳友諒兵踞龍興,靖安縣為其所轄。二十二年,朱元璋兵取龍興,廢路,改為洪州府;次年八月,復稱南昌府。靖安均為其屬縣。
明洪武九年(1376年),罷行省,設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分全省為5道,道下設府,靖安縣屬南瑞道南昌府。
清初沿襲明制,后改布政使司為省,省下分道、府、縣,靖安縣仍屬南昌府。
民國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廢府及直隸州,靖安縣直屬于省。民國3年,劃全省為4道81縣,靖安縣隸屬潯陽道。民國15年,國民革命軍攻克江西,道廢,靖安縣又直屬于省。民國21年,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靖安縣屬第二行政區。民國24年,全省縮減為8個行政區,靖安縣屬第一行政區。民國28年3月,南昌市淪陷,贛北各縣為日軍盤踞,全省擴為11個行政區,靖安縣屬第十行政區(淪陷區)。民國31年8月,全省劃為9個行政區,靖安縣屬第九行政區,直至解放前夕。
公元1949年6月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靖安縣城。初設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9日成立靖安縣人民政府,初歸九江分區領導,9月以后,劃歸南昌分區領導。1950年9月,南昌分區更名為南昌專區。1959年元旦,南昌專區撤銷,宜春專區設立,靖安縣屬宜春專區。1966年底,宜春專區更名為宜春地區。
2000年8月,宜春地區又更名為宜春市,靖安縣隸屬宜春市,至今未變。
據《郡縣釋名》記載,靖安,唐代及其以前本是里名,唐代因里名鄉,因鄉名鎮,五代十國時期因鎮名場,因場名縣,才成縣名。
靖安別名雙溪,因北潦河的南北兩條溪水近似平行地橫貫縣境而得。


贛公網安備 360925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