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靖安縣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全面推行林長制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堅持管綠增綠護綠興綠并舉,不斷擴大綠量、提高綠質、增強綠效,逐步探索出一條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互利共贏的林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優化“三項機制”管綠。一是持續優化縣鄉村三級林長聯動體系網,推行“黨建+林長制”“一把手”責任工程,全縣落實縣級林長4人、鄉級林長121人、村級林長190人、監管員28人、專職護林員147人,系統平臺專職管理員13人,確保全縣森林資源管護全覆蓋無盲區、監督管理全過程無死角。二是持續健全專職護林員考核機制,制定《靖安縣專職護林員管理考核辦法(試行)》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與專職護林員續聘資格、勞務報酬、獎懲掛鉤,以制度創新促進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自考核辦法實施以來,專職護林員巡護達標率有效提升至100%,全面實現“林長制”建設、森林資源“網格化”保護管理“多贏”的局面。三是持續深化“四長聯動”協作機制,在“林長+警長+檢察長”的基礎上,創新建立“林長+公安局局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協作機制,探索林長制與行政執法、刑事司法、檢察監督和審判的深度融合。
對標“三大目標”增綠。堅持以林質提升、林相改造、城鄉一體美化為發展目標,穩步推進國土綠化增綠。一是進一步推進林分優化、林相改善工作,全年完成營造林實績面積33485畝(占年度總任務的114.2%),高標準建設5個省級森林經營樣板基地,森林質量顯著提升。二是提升城鄉一體綠美,有序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已完成《靖安縣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待省級審核。累計成功創建省市森林康養基地、省市鄉村森林公園、森林鄉村示范點等22個。三是主動作為,在被評為省探索古樹名木保護補償制度試點縣后,依舊不斷完善古樹名木管護機制,制定“一樹一策一保姆”責任清單,全面推行“檢察長+樹保姆”,精準守護全縣現存2939株古樹名木。
筑牢“三條防線”護綠。牢固樹立保護就是發展的理念,緊盯“不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森林資源不被損害、林木有害生物不傳播”三條防線,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資源管護制度。一是每年按時按質完成病、枯死松樹除治清理任務,持續開展全縣松材線蟲病秋季普查、全縣草原有害生物、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外業工作,連續多年在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成效評價中評為“全省優秀縣”。二是全面落實森林防火監管制度,在重點防火期內“三級林長”帶頭深入林區開展森林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積極做到早發現、早處置、早報告。同時不斷加大對森林防火工作人、財、物的投入力度,積極爭取縣財政資金100余萬元完成森林防火監控視頻系統的建設,爭取國債資金570余萬元籌備建設生物防火阻隔帶,最大限度保障了森林防火工作開展,確保了全縣森林消防安全,實現了靖安縣連續20余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的優異成績,靖安縣森林防火工作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春季森林防火平安縣”。三是不斷加大林業執法力度,整合林政執法力量,率先成立綜合執法大隊,全面推行“林長+檢察長+公安局局長+法院院長”協作機制,首推“以勞代償”司法新模式,與當事人簽訂“以勞代償”替代性生態修復協議,用勞動來修復受損生態,讓“毀林人”轉為“護林人”,變“金錢罰”為“行為罰”。該司法新模式,在全省林業行政執法培訓班上被省人民檢察院和省林業局點名表揚,并入選講課教材。
用活“三大產業”興綠。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以“質”提效,發展壯大油茶、毛竹、森林藥材三大特色產業,持續推動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在爭資跑項上持續發力,及時與上溝通匯報,累計爭取林業產業項目資金200余萬元建成北港分場香菇示范基地、大杞山分場黃精基地等,同時大力推廣“示范基地+企業+林農”經營模式,建成毛竹、油茶等10個產業示范基地和北港分場黨支部香菇產業示范基地供示范學習,示范面積1500余畝,林農積極性空前高漲,2023年森林藥材種植面積是往年的6倍。北港分場香菇基地2023年實現產值16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8個,周邊林農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二是全力服務了一批林農及產業大戶,積極加大與全縣竹產業大戶對接力度,多次開展竹產業座談,形成了《靖安縣毛竹林改造效益分析》《高標準毛竹豐產林效益分析》《高標準筍竹兩用林效益分析》等匯報材料。為拓寬林業投資渠道,破解林農發展資金短缺難題,積極引導林農到金融部門進行小額融資,共完成林權抵押貸款審核4起,抵押貸款面積13837.5畝,貸款金額924.44萬元。三是持續深化改革持續激活經營權,鼓勵和支持農民利用林地經營權開展多種形式的經營活動,建立林業經營收益權證制度,主動溝通對接江西銀行靖安支行,溝通協調林下經濟收益權證抵押貸款事宜,目前已達成初步協議,進一步為農民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