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賓(1907—1965),別名政修,號卓兵,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1月27日生于靖安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23年王在縣立高等小學堂畢業后,就立志打倒北洋軍閥,獻身國民革命,擬赴廣東報考黃埔軍校。然為江西督軍陳光遠所偵悉,便在時任營長的本縣人士胡祖玉(字拙如)推介下,改往寧都投奔賴世璜部,充當學兵。次年,賴師易幟,為中國革命軍第十四軍,揮師北伐,王隨之轉戰贛、閩、蘇、浙、魯、皖等省,以戰功升為少尉排長。1926年獲準保送南京軍官學校,分配在炮兵科深造。王遂初衷,更加發奮。畢業后,又經蔣介石兩次親自面試遴選,入陸軍教導隊再訓,期滿后為教導隊轄下的炮兵隊連附。1930年參加蔣、馮、閻魯豫大戰,助蔣予馮玉祥、閻錫山重創,王被蔣所賞識。同年,教導隊擴編為警衛師、警衛軍,炮兵隊隨之也擴編為七、八兩個團,王亦由連附晉升為營附、連長。1931年王被選入陸軍炮兵學校研修炮兵戰術。1934年正式調入炮兵學校任營附。1935年以彭孟緝將軍為首的重炮兵第十團成立,駐南京湯山,王為該團觀測員,不久調入該團任第一連少校連長。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上海,揚言3個月滅亡中國。上海軍民奮起抗戰。王作賓隨重炮第十團參加淞滬杭戰,殲敵無數。次年,王被晉升為該團團附。
1938年7月,第十九路軍對在姑塘附近登錄的日軍發起攻擊,第一團王觀洲營在增援轉移時陷于危險境地。王作賓受彭將軍之命抵達,引導該營在敵機與炮火雙重猛烈攻擊下安全轉移到指定地點,除車輛稍有損失外,其余均完好無損。
1941年王作賓被調至炮兵第一旅補充團任副團長。次年,王率該炮兵團飛抵印度蘭伽參加遠征軍序列整訓,被編為炮兵第十二團,王任副團長代理團長,整訓考核成績名列參加整訓的炮兵部隊之冠,曾獲史迪威將軍敘功。
1944年4月,王作賓所在的炮兵團奉調回國。6月,王調任炮兵第二十九團團長,旋即參加湘桂會戰。王派一營保衛衡陽,另一營守衛黃沙河及全縣,其余協助韋云淞將軍所率領的第一三一師和第一七0師保衛名城桂林。在保衛桂林作戰時,王親任炮兵隊長,管轄九十三軍野炮兵一連,炮十團重炮兵一連,四十六軍山炮兵一營。10月29日戰斗打響,日寇用約兩個師團兵力圍攻桂林,國軍拼死保衛,仗打得十分慘烈,戰守十余日,雖重創敵軍,然自己也傷亡枕籍。至11月10日突圍,一三一師師長和防守司令部參謀長均陣亡,王作賓也負了傷。
1945年初,王作賓炮兵團在炮兵第一旅旅長彭孟緝將軍指導下在貴陽整編補充。4月,日軍派兩個加強聯隊從邵陽出發,一攻新化,一攻隆回,七十三軍陣地遭到猛烈攻擊,情勢十分危急。王作賓炮兵團奉命星夜馳援,集中火力,予敵重創,激戰近旬,終于扭轉危局。王雖曾受命養傷,然而想到此戰役關系整個戰局,還是親赴前線督戰。日軍敗退后,七十三軍軍長韓浚等高級將領清理戰場時,發現日軍工事均為炮兵火力所摧毀,于是感慨地說:此次大捷,沒有炮兵參戰是實現不了的。戰后,該炮兵團撥歸七十三軍編制,王作賓被任命為少將指揮官。
解放戰爭時期,王作賓先在陸軍大學將官班精研戰略戰術,后被蔣介石委派為戰地視察官。國民黨潰退臺灣后,1950年2月,王作賓偕夫人雷克英(團崗雷家人)從潿州島偷渡至海南島。同年3月去臺灣,被蔣介石委派為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少將高參,保安干部團成立后被任命為副團長。1955年調“國防部”高參室任中將編階高級參謀兼組長,主管軍事教育制度與法規編審。
1965年,王作賓退役。1988年在臺北逝世,享年81歲。


贛公網安備 360925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