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道光《靖安縣志》記載,靖安縣自東晉至明清,共建佛教寺廟和道教觀庵52座,其中以雙林寺、寶峰寺和龍門寺著名;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于今所剩無幾,只剩下寶峰寺和雙林寺,尤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任主持的寶峰寺最為著名。
寶峰寺,初名泐潭寺,又名法林寺,因座落在石門山內,故有“石門古剎”之稱。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宣宗賜“寶峰”匾額,遂易名“寶峰寺”,沿用至今。本寺是佛教祖宗馬祖道一的重要道場,位于靖安縣城以北二十公里的寶峰鎮寶珠峰下,泐潭之濱,為江南著名古剎,向來在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地享有盛名。
古剎周圍層巒疊嶂,危崖壁立,樹木蔥蘢,山川回合。寺后七嶺奔來,左右兩峰環抱,俗稱“九龍聚會”之地,氣勢靈奇,環境清幽。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起,馬祖曾多次率徒來此弘法。馬祖圓寂后舍利藏于本寺。貞元七年,左仆射權德興奉德宗圣旨前來為馬祖建舍利塔。
寶峰寺自唐朝天寶年間水潦和尚開山以以來,幾度興廢,歷盡滄桑。一九九二年秋,江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真如寺方丈一誠禪師倡議修復寶峰寺,得到靖安縣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立即著手籌備,一九九三年開始動工重建,每棟殿堂均由一誠禪師親自設計,所有資金亦由他向海內外募化,歷時七年,全部竣工。
整個建筑的格局嚴格按照佛教寺廟的定式,寺門朝南,建有高達十三米的仿古牌坊,額枋正中有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手書的“馬祖道場”四個大字。牌坊前有一口呈半月形放生池,池南建有九龍壁一座,用青石雕制而成,造型古樸,與牌坊交相輝映。進入牌坊后,向西行數十步,在南北縱向的一條中軸線上有正殿四重:一進為山門殿,單層翹角,門楣上鐫有“寶峰禪寺”四字,為趙樸初先生所書;二進為天王殿,兩側有虛懷樓、云海樓;三進為大雄寶殿,系磚木結構,面積一千一百平方米,雙重復檐,檐下斗拱密致。歇山式屋頂,覆蓋黃琉璃瓦,翹角懸鈴,隨風作。殿內正中塑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三尊大佛像,高十三米,全身貼金,莊嚴如法。龕后塑有觀音海島,大殿四壁塑有五百羅漢,起伏坐臥,喜怒哀樂,形態逼真,服飾鮮艷,富有藝術美感,在全國亦屬罕見;四進為法堂、藏經樓,為兩層閣樓,建于高處,登樓憑眺,全寺殿閣堂應瀝瀝在目。正殿兩旁建有廂房、配殿,均為兩層,磚木結構。東側自南而北,依次為西歸堂、鐘樓、客堂、伽蘭殿、圣堂、上客堂、祖堂、玉佛殿;西側自南而北,依次為報恩堂、鼓樓、功德堂、祖師殿、韋馱殿、學戒樓、方丈室,馱殿后面有禪堂,客堂后面有大、庫房。經建筑面積一萬余平方米,整個殿宇布局為長方形,所有殿堂與廂房均建有游廊,在雨天繞殿一周不致濕鞋。
在法堂后有一九九三年重建的馬祖舍利塔,全部是采用從山東運來的漢白玉構建,塔高四米五,底層為正方形須彌座造型。塔身是正方形,正面碑石上刻有著名書法家功先生所書:“馬祖道一大寂禪師舍利之塔”。東西兩面的碑石上,分別刻有唐朝樸德興和尚代一誠禪師所撰塔銘。塔亭以花岡石為原料,六柱六角式造型,用石板覆蓋,檐首六角均有昂首龍頭狀飾物,為宋朝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古柏參天,樹木成蔭,花圃星羅棋布,形成園林式寺廟。近年來,全國各地和香港、臺灣及朝鮮、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以色列、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地僧侶、居士、旅客紛紛前來禮佛、參觀,已成為弘揚佛法道場,游覽觀光勝地。


贛公網安備 360925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