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崗古城址位于靖安和奉新交界處的仁首鎮茂埠村和團結村。
這座城址位于北潦河的北岸,呈長方形,東西窄,南北長,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址分內外城布局,內城位于城址的南面,東西向分布,長方形,面積4萬平方米。城址四面城墻,保存比較完好。局部還有城門跡象,城墻高度從3米至20米不等,從城垣的斷面看,有人工堆筑的痕跡。其中東城墻長700米、基寬15米、現存高度15米,辟有二座城門,最寬處達30余米;南城墻緊鄰北潦河,長400米、基寬20米、局部高度距水面30余米,有一座城門,城門內似有甕城;北城墻長450米、基寬20米、現存高度20余米,有三處豁口,其中一處可以確定為城門;西城墻600米、基寬25米、現存高度3米,有三處豁口。
城內局部堆積厚約50厘米,出土方格紋、米字紋、云雷紋等印紋硬陶片,以及少量的馬鞍形穿孔石刀等。該城址的時代處在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
該城址是江西發現的先秦時期較大城址之一,對研究江西古代文明發展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首先,古城址地處潦河下游,與上游的李洲坳墓葬相距約20公里。它反映了李洲坳周邊眾多小型聚落逐步向高等級聚落或聚落中心演變的全過程。它的發現,對于解決李洲坳墓葬的性質,對于我省商周時期的青銅文明結構體系研究,將起到重要的作用;然后,古城址分為內城和外城,城垣保存較為完好,城門也清晰可辨,依靠南部的潦河水,攻守兼備,既可以作為軍事據點,又具備了作為一處重要的政治據點的重要條件,城址的等級相當高;其次,古城址由四個相對獨立的低矮丘陵組成。城址內普遍保存有50厘米左右的堆積。內城堆積保存還要完好。從初步的地層解剖分析,地層堆積主要為周代。堆積時間延續時間較短,堆積單純。是研究周代城址結構的一個十分理想的城址,研究價值巨大;最后,古城址面積達到30多萬平方米,是我省贛西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一座古城址,也是我省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古城址之一。回溯歷史,我們似乎可以窺見這里昔日的輝煌。
九里崗古城址具有特殊的地理優勢,多年來,該區域曾經發現過眾多的商周至漢晉時期古文化遺址,這里是歷史文化的寶庫,同時也是彌足珍貴的人文旅游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會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將在江西古代史書上鐫刻出全新的恢弘篇章。


贛公網安備 3609250200000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