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省美麗鄉鎮建設五年行動開展以來,江西省靖安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目標要求,按照“四美”建設標準,經過五年的努力,完成了“一深化三提升”各項任務,全面改善了鄉鎮環境,提高了鄉鎮服務農民的功能,解決了環境臟亂差、功能設施滯后、特色缺失、管理薄弱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拉升標桿, 提升品位,全域按示范類鄉鎮標準,建設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特色鮮明的美麗鄉鎮。
一是環境綜合整治點亮“環境美”。充分發揮縣級統籌的優勢,狠抓“九大專項攻堅行動”的落實,全覆蓋實施了垃圾分類與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集鎮污水處理提升改造、“線亂拉”整治、立面整治等多項“環境美”建設內容。以“風景秀美”為標準,結合全域旅游抓環境整治,在188公里主干道旁,建設“房屋立面風景線、民宅庭院風景線和路域環境風景線”,全縣11個鄉鎮全部建設了集鎮示范街,主干道沿線建成了7個美麗示范鄉鎮、42個美麗宜居示范村莊、96個鄉村旅游點、1500個美麗示范農戶庭院,力求路有品位、鎮有特色、村有景致。
二是優化鎮區功能營造“生活美”。五年來,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約24.45億元用于美麗鄉鎮建設,其中,2024年單筆籌集到7.4億元美麗鄉鎮建設專項資金,努力補短板、擴容量、抓完善,不斷加強道路交通、便民服務、醫療衛生、教育文體、旅游娛樂、生產服務、綠化照明、防災減災等設施建設,完善鄉鎮服務功能,推動各類配套設施由縣城向鎮村延伸覆蓋。通過實施文體活動中心、充電樁、游客接待中心、鄉鎮衛生院改造等一大批美麗鄉鎮建設重點項目,集鎮基礎設施服務功能得到顯著提高。
三是塑造文化特色彰顯“人文美”。最大限度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不同地域特色文化,成功打造中源客家避暑、三爪侖知青懷舊、高湖勤廉文化、寶峰禪藝、仁首田園牧歌等5個特色小鎮,大力挖掘靖窯黑陶文化資源,打造靖窯黑陶文化小鎮。同時,著力保護古鎮、古村、古建筑,建成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西門外古街,仁首鎮雷家古村等4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由央視總臺與文旅部聯合推出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第二季),走進靖安縣港背村拍攝專題節目,為全省兩個拍攝地之一,提高了靖安縣的知名度,留住了靖安記憶。編制《靖安縣農民建房設計通用圖集》并規劃設計各鄉鎮環境設計專篇,健全了農民建房長效監管機制,“白云深處,靖安人家”的地方風貌在白墻灰瓦間展現得淋漓盡致,美麗鄉鎮“內在美”與“外在美”相得益彰。
四是提升管理水平保障“治理美”。全面推行“四抓四促”做深做實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工作,線下設立237個“群眾說事點”,線上搭建“靖安智慧民生平臺”,受理群眾各類訴求,做到“民呼我為、接訴即辦”。成立綜合執法隊,開展日常巡查,增強人民安全感。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縣為契機,堅持全域共建、全民共建,大力開展文明典型選樹、文明村鎮創建等各類活動,推動群眾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形象雙提升,有效促進鄉鎮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現代化。加快完善長效化常態化管理,縣政府先后出臺《靖安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實施工作方案》《靖安縣線纜"線亂拉"專項治理長效管理辦法》《靖安縣集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維護管理考核工作方案(試行)》《靖安縣農村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管理細則》《關于進一步健全農民建房長效監管強化農房風貌管控工作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長效管理規章。先后創新推出“生態衛士”綜合執法改革、“樹保姆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管護制度等一系列經驗做法,讓美麗鄉鎮美得靚麗,美得長久。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