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全面推進美麗靖安建設的關鍵一年。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決策部署,扎實做好2025年全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現提出如下工作安排。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全面推進美麗靖安建設,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提升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持續改善,全面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隱患,大力推進生態環境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實現“十四五”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靖安篇章貢獻更多生態環保力量。
二、主要目標
——縣城PM2.5濃度完成市下達的目標任務,力爭穩步改善。
——全縣4個地表水省考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且達到或好于Ⅲ類水斷面比例不低于100%,V類及劣V類水斷面比例為0。
——全縣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3%,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并實現有效保障,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55%以上。
——全縣生態質量指數(EQI)穩中向好,森林覆蓋率穩定在84.1%以上,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少。
——完成上級下達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目標。
——全縣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上級下達目標任務。
——全縣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下降完成上級下達目標任務。
——全縣不發生放射源輻射事故和較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
三、重點任務
(一)構建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深化改革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
1.攻堅突破體制機制瓶頸。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改革任務,按照《宜春市生態環境局深化生態環境體制改革重要舉措實施方案》要求,落實落細改革工作舉措,領銜三項改革試點工作,努力形成推進生態環境體制改革的強大合力。進一步優化完善“三服務”機制,常態化開展環保服務日活動。(責任單位:辦公室)
2.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深化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選人用人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和信息化建設,強化分區管控成果應用,開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年度跟蹤評估及五年評估。健全完善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實現固定污染源“一證式”管理,全面完成工業噪聲、工業固體廢物排污許可管理。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嚴格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探索開展印制電路板行業新污染物治理試點。(責任單位:辦公室、環評股、水股、土壤股)
3.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積極配合省廳開展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配合做好《江西省排污權交易規則》修訂。積極配合省廳做好鋰電池、陶瓷等重點產品碳足跡認證試點工作。積極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拓寬生態環境治理投融資渠道,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責任單位:大氣股、綜合股)
(二)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樣板,全面推進美麗靖安建設
4.高位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建立健全美麗靖安建設協同高效的實施體系和推進落實機制,統籌推進美麗靖安建設各項工作,制定美麗靖安建設年度重點任務清單。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實施意見》要求,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力爭我縣納入全國縣域美麗鄉村先行區建設,著力建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群眾滿意的示范樣板。(責任單位:綜合股、土壤股)
5.分層實施美麗系列行動。因地制宜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大力建設“美麗細胞”,開展新一輪“美麗細胞”建設優秀案例推選宣傳活動,總結提煉和宣傳推廣一批創新經驗。(責任單位:綜合股、土壤股、水股、宣教中心)
6.科學謀劃“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形成我縣“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基本思路,深入謀劃“十五五”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和重大工程,組織編制“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專項規劃。(責任單位:綜合股)
(三)深入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綠水青山筑牢生態基底
7.持續推動各類督察問題整改。統籌抓好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省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省鄱陽湖總磷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督察及贛西專員辦移交等問題整改,舉一反三協調推進10個專項攻堅行動。緊盯歷年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未完成整改、未銷號問題清單,持續開展整改銷號攻堅行動。(責任單位:整改辦)
8.深入打好藍天提升攻堅戰。 以降低 PM2.5 濃度為主線, 強化源頭管控、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污染協同治理。深入實施 V0Cs 綜合整治。持續推進企業績效分級,鼓勵重點企業開展績效等級提升。協調推進重點行業清潔運輸,強化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全流程管控,加大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監管力度。加快推動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融合清單編制工作。推進秸稈焚燒精準科學管控,強化惡臭大氣面源污染精細化管理。有序推進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劃定,強化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配額許可管理。(責任單位:大氣股、執法大隊)
9.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堅戰。推動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大力實施鄱陽湖流域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專項行動,推動省考斷面總磷濃度穩步下降。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和整治提升,基本完成重點入河排污口整治。持續開展開發區污水收集處理提升專項行動、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基本完成全縣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劃定立標。加大湖庫水華預警防控力度。(責任單位:水股)
10.深入打好凈土提升攻堅戰。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全面啟動全縣受污染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全面加強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監管,完成重點監管企業隱患排查整改“回頭看”。組織開展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成效整治提升專項攻堅行動,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嚴防先供地后調查。持續強化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監督檢查。加快推進重點污染源地下水環境狀況詳細調查與風險評估,強化地下水污染溯源整治。加強地下水考核點和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環境管理。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指導各地農村生活污水優先資源化利用,按照“六個一批”要求強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加強農村黑臭水體巡查監測,有序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突出區域系統治理。(責任單位:土壤股)
11.構建固廢治理新格局。按上級部署開展典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排查,推動典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安全規范利用。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強化廢棄設備及消費品回收利用處理環境監管。持續推進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及廢鉛蓄電池集中收集和跨區域轉運制度試點,完善收集、轉運、利用體系建設。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培訓,深化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和“五全”環境監管體系建設,推進產廢單位“五即”規范化建設。強化鋰冶煉剩余物監管平臺運營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鋰冶煉剩余物環境監管水平。深化鉈等重金屬污染防控,繼續實施重金屬減排工程,完成全市重點行業重金屬排放總量較2020年下降7%的減排目標。扎實開展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治理,推進落實分類分級環境監管制度。緊跟上級工作部署,推動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探索開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責任單位:土壤股)
12.強化生態保護監管效能。加強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常態化監管,聯合開展“綠盾2025”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配合開展第五次全省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和省級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年度自評估工作。全力提升全縣礦產資源領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水平。舉辦“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系列宣傳活動。扎實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提檔升級,選樹一批國家級、省級生態示范創建典型。(責任單位:綜合股)
(四)培育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提質增效
14.培育壯大綠色生產力。深化環評改革,落實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關于調整環評審批權限的要求。完善“提前介入 、主動服務”的審批機制 ,優化完善環境影響評價提質增效機制,嚴格“兩高一低”項目環境準入,持續做好重大項目環評保障工作。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支持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環評股、土壤股)
15.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強化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核查、配額分配交易和清繳履約管理,強化企業碳排放數據質量監管。推進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開發試點,持續推廣實施大型活動碳中和、低碳社區試點,引導建材和陶瓷行業開展低碳產品認證。(責任單位:大氣股)
16.倡導全民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全民行動,持續開展生態環境主題宣傳活動,深化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引導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強政務新媒體矩陣建設,嚴格落實新聞發布制度,持續加強生態環保信息發布。組織開展2025年“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活動。(責任單位:宣教中心、大氣股)
(五)建設智慧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著力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
17.持續提升監測能力。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加快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加強人員培訓,持續提升監測能力,完成2個重金屬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全力配合落實上級部門全面推進“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和優化調整“十五五”空氣、地表水等領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工作。(責任單位:監測站)
17.加強執法監管效能。持續推進執法裝備標準化、專業化、特色化配置和特種專業技術用車配備。積極參加全市執法大練兵、執法實戰實訓基地培訓。加快推進智慧執法平臺建設,加強非現場執法監管。聯合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污染源自行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嚴肅查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違法行為,開展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誠信檔案專項整治。(責任單位:執法大隊、環評股)
18.強化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治理,強化汛期等敏感時期生態環境安全保障健全完善市、縣兩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升應急溯源能力,開展園區企業水質指紋庫建設。參加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大比武活動。深化環境應急演練和培訓,開展我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強化重點流域上下游和部門間聯防聯控。加快推進環境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加強放射性廢物(源)收貯全過程管理,持續推進伴生放射性固體廢物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工作,規范伴生礦企業輻射環境管理。及時妥善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依法依規開展突發環境事件調查。(責任單位:執法大隊、綜合股、環評股、監測站)
19.深化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持續開展大氣污染物源清單、源解析編制工作,進一步加強走航監測、VOCS組分監測、露天火點高空瞭望、高質量增雨降霾等科技能力建設。加強數字環保建設,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著眼于有效覆蓋、實時自動,構筑立體化、智慧化監測監控體系,加強全市污染源自動監控、鋰冶煉剩余物環境監管、用電監管等信息化平臺運行及數據運用,實現生態環境精密化監控、智能化預警和科學化管理。強化生態環保專項資金監督管理,健全資金項目管理制度,做好績效目標設置、績效監控工作,委托開展第三方績效評價,加快項目進展,提高資金執行率。(責任單位:大氣股、土壤股、執法大隊、辦公室)
20.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認真做好法制審核和執法監督指導工作;完善執法案件辦理工作規程,修訂《宜春市生態環境系統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實施細則(2023-2025)》,完善不予處罰清單。牽頭做好“誰執法誰普法”的生態環境普法宣傳工作。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指導各地建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積極參與評選2025年全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典型案例。穩步推進生態環境信用體系建設,打造環境信用修復“代辦制”升級版,主動對接服務需要信用修復的市場主體,嚴格落實行政處罰、行政許可“雙公示”制度。扎實做好生態環境領域平安建設工作,嚴格落實平安宜春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領導責任制,強化生態環境領域行業整治,參與常態化掃黑除惡工作,加強環境污染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深化平安單位創建,確保全系統全領域政治安全、大局穩定。(責任單位:執法大隊、綜合股、辦公室、宣教中心)
21.著力提升隊伍能力。配齊配強全市生態環境系統人員力量,加大專業人才引進、招錄(聘)比例,逐步優化干部隊伍年齡結構、專業結構、學歷結構。持續推進建設“墩苗育苗”工程,建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政治理論與生態環保業務相融合的培訓機制,分類分層分批開展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干部大輪訓。牢固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選拔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選優配強各縣(市、區)生態環境局領導班子,探索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機制,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進一步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和渠道,暢通干部選任,探索推動形成干部常態化交流機制,加大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力度,進一步優化干部隊伍結構。(責任單位:辦公室)
(六)鍛造新時代生態鐵軍,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作風建設
22.持續加強政治機關建設。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在全市生態環境系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牢固樹立政治機關意識,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格落實“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主題黨日等各項組織制度,增強黨內組織活動的政治儀式感。(責任單位:黨支部)
23.全面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認真落實“第一議題”制度,采取“先學、后議、再研究”的方式,及時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強化思想理論武裝。圍繞學習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局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為龍頭、以黨支部為基礎、以青年干部為重點,豐富學習形式和載體,完善學習機制,積極總結提煉我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案例。堅持黨管意識形態,認真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嚴格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管理,加大環保工作宣傳,做好敏感輿情的風險排查,堅決維護好意識形態安全。(責任單位:辦公室、黨支部、宣教中心)
24.深入推進紀律作風建設。鞏固深化黨紀學習教育成果,推進黨紀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深化以案為鑒、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深化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著力完善內控監督機制,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精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切實增強黨員干部的拒腐防變能力。深化政治監督,扎實開展政治談話,切實加強市縣兩級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監督,提升監督實效。持續加固中央八項規定堤壩,深化“轉作風、提能力、抓落實”作風建設專項行動,落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要求,嚴格精文減會,大興務實之風。(責任單位:黨支部、辦公室)
25.全力抓好黨組織建設。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持續深化模范機關創建,扎實推進“四強”黨支部建設,鍛造堅強戰斗堡壘。推動黨建與生態環境保護互融共促,加強黨建工作的宣傳推介,結合重點業務、亮點工作,及時總結提煉,形成典型案例,持續唱響“黨建紅生態綠”黨建品牌。加強黨員干部日常教育監督管理,舉辦黨員教育培訓班,組織開展“兩優一先”評選表彰工作,強化黨員干部激勵約束,落實黨內關懷制度。(責任單位:黨支部)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