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縣農業農村局堅決落實中央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聚焦“1+4”重點任務,竭力助推“雙一流”靖安建設。
一、2022年農業創品牌成績喜人
一是白茶產業全面提升。新增茶園3655畝,全縣靖安白茶種植面積達5.05萬畝,產值達2.21億元;成功打造了集干茶銷售、茶文化展示、宣傳推廣、品茶休閑為一體的白茶文化一條街;投資近5000萬元的仁首白茶加工中心已開工建設;靖安白茶陸續在央視和南昌地鐵做宣傳推廣,與億畝茶園開展了廣泛合作與宣傳,品牌價值不斷提升;靖安白茶連續第4年列入江西農產品“二十大區域公用品牌”。
二是大鯢產業取得突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對“江西大鯢”的“兩個首個”認定(是目前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同時也是我國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生種群),將“江西大鯢”靖安娃娃魚保護工作成效提高到國家層面;在潦河大鯢自然保護區內Ⅰ區野外首次發現大鯢自然繁殖個體,并完成大鯢自然保護區3次增殖放流活動,共計放流大鯢3000尾;完成一諾、綠鑫、洞下坪、冷水澗四個娃娃魚育種育苗基地設施改造,投放種魚400尾;7000萬國家專債靖安縣大鯢資源保護與利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期)娃娃魚研究所改造提升項目已開工建設。在央視新聞現場直播靖安2022年度大鯢增殖放流活動(46分鐘),并在央視13臺、2臺獨條播出;同時,還將靖安娃娃魚研究所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系列節目《最美自駕路》第三站進行了宣傳拍攝。
三是柑橘產業改造提升。完成椪柑母本園2.5畝2萬株椪柑苗木的嫁接工作;完成香田、仁首鎮100畝老舊椪柑果園改造;加快香田鄉和緣生態園、江西海益園等5個休閑采摘點改造提升;完成雙溪鎮90畝綠色高效柑橘設施大棚建設。
四是鄉村振興示范引領。完成全縣39個新農村建設點打造;建設美麗庭院6700余戶;成功列入全省首批“美麗活力鄉村+民宿”聯動建設先行縣和全市唯一的全省農村“三線”整治試點縣;高規格承辦了全省鄉村建設現場觀摩會,迎接了農業農村部鄉村建設司鄉宿產業調研;全省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暗訪評估和5G+長效管護平臺建設通報,靖安排名第四。
另外,靖安縣還被列為“部省共建江西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試點省‘縣級先行標桿’”;江西三爪侖綠色食品、茶立方等4家企業進入江西“企業產品品牌百強榜”;江西三爪侖綠色食品、茶立方還被列為2022年全省農業物聯網建設示范基地;璪都鎮港背村榮獲第一批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靖安縣農旅產品創新創意設計大賽作品征集圓滿結束,1311件(套)創意作品助力農旅產品。
二、存在問題
一是項目推進進度還不快。兩個專項債項目推進進度相對滯后,建設成效彰顯不夠突出,輻射帶動效應不夠明顯。
二農業招商推進存在短板。靖安是山區縣,境內80%是山地,人口及土地規模小,用工、用地等相關生產要素保障不足,導致近年來農業優勢項目招商上沒有大的突破。
三、2023年繼續加壓奮力前行
2023年,我局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定不移地將黨的二十大在“三農”工作領域擘畫的宏偉藍圖付諸行動,為推進靖安農業農村現代化,譜寫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新篇章,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樣板之地奮力前行。
1.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一是持續做好精品鯢。用好娃娃魚研究所和贛西北山區(靖安)漁業資源繁養保護院士工作站名片,加強與科研院所技術合作,將其打造成全國種質資源保護示范院所;完成娃娃魚研究所改造提升項目建設,并投入大鯢原種300對;2022年新改造育苗基地(一諾、冷水澗等)爭取新增繁苗2萬尾;完成娃娃魚文創館建設并運營,打造成靖安文旅新地標;加強市場宣傳推介,擦亮“娃娃魚之鄉”品牌名片。二是持續做好精致茶。完成新增茶園3500畝開發任務,加快推進靖安縣鄉村振興產業提升示范建設項目,完成白茶加工中心、茶文化體驗館建設,進一步提升靖安白茶品質和影響;加大品牌宣傳,繼續加強與上海“億畝茶園”合作,舉辦靖安白茶文化節,推動茶企縣外目標市場開設3-5品牌形象店,提升靖安白茶品牌價值和影響力;規范完善靖安白茶文化街管理,重點整頓茶葉市場無序競爭,組織開展縣內茶葉拼比活動。三是持續做好優質果。積極落實柑橘產業扶持新政策,繼續推動老舊椪柑果園改造提升,抓好椪柑品質提升;繼續抓好椪柑繁育基地(母本園)建設和管理,培育一批優質椪柑苗木;加強與省農科院合作,實施品種更新換代工程;繼續推進精品采摘游示范點建設。四是做精休閑農業。深入打造海益園、象湖灣、歐源小鎮、茶灣山水等田園綜合體,提升靖安休閑農業品牌形象,做到省市有影響。五是持續發展富硒產業。以打造“贛鄱正品”為核心,圍繞茶葉、大米、禽蛋、竹筍等產業,新增富硒農產品基地3000畝,新增富硒農產品認證5個,培育富硒龍頭企業1個,打造2個以上靖安特色富硒農產品品牌。
2.示范推進鄉村建設。一是聚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聚焦“做示范、勇爭先”目標,聚力打造 2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鄉鎮、10個省級鄉村振興樣板示范村、35個鄉村振興示范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先行示范縣建設。二是持續深化農村宅基地改革。以“一戶一宅”為總原則,落實“申請審查到場、批準后丈量批放到場、基礎澆筑到場、住宅建設過程核查到場”的“四到場”服務,重點是嚴格規范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狠抓規范農民建房和農房風貌管控,強化農民建房執法監管,堅決打擊農村各類違規建房行為,建立健全農民建房長效監管機制。三是鞏固提升“美麗活力鄉村+鄉宿”聯動建設先行縣創建成果。全面落實各項激勵扶持政策,積極組織第二批星級休閑鄉宿創建申報,完成3-5個三星以上高端鄉宿建設;聯動打造建設10個以上美麗活力鄉村,推動美麗鄉村添人氣、增活力、發展可持續。四是深入推進全省農村“三線”整治試點縣工作開展。全面落實各項整治要求,切實解決村莊線纜“凌亂和蜘蛛網”現象,以旅游重點村為主攻方向,著力提升村莊功能品質,探索出調整、優化等投入小、成效顯、易推廣的靖安整治模式。
3.保障糧油安全穩定。一是結合農業大講堂下基層、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高素質農民培訓等多種形式,組織干部深入基層向基層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發展糧食生產,加大 “單改雙” 推廣力度,保持全年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油菜生產4.76萬畝以上。二是確保“菜籃子”穩定。統籌抓好蔬菜生產、流通工作,加強應急保供能力建設,確保 “菜籃子”產品市場穩定供應。持續抓好生豬生產恢復,確保生豬存欄3.3萬頭、能繁母豬0.35萬頭、生豬出欄5.6萬頭以上;落實好非洲豬瘟防控常態化防控措施,確保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三是確保農產品安全。按照"三個走前列,六個百分百″要求,進一步做實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縣級先行標桿,新增綠色有機產品認證5個以上,綠色有機農業產值占農業(種植業)總產值的80%以上;4月底前完成1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工程并交付使用;啟動第三次全縣土壤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外業采樣調查與土壤樣品檢測分析;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藥化肥減量、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復與安全利用;加大農業綜合執法力度,加強農產品生產源頭的安全監管,確保農產品絕對安全。
4.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一是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前提下,引導農村承包地經營權規范流轉,力爭全縣耕地流轉率達到55%以上。二是健全完善農業經營機制。繼續培育壯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增示范主體20家以上,開展農業社會化托管服務,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三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引導村集體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依法依規發展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四是全面推進“縣-鄉-村”共同推進鄉村經濟發展三級利益銜接機制實施,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確保76個行政村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15萬元以上。
2022年12月26日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