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縣現有建檔立卡脫貧戶2143戶5494人,邊緣易致貧戶38戶102人,脫貧不穩定戶11戶27人,省市定脫貧村9個。脫貧攻堅勝利后,縣委、縣政府持續深化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重要思想認識,嚴格按照“四個不摘”要求,按照“力度不減、政策不變、責任不松”的原則,出臺了《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保持政策工作總體穩定,健全完善動態監測防貧預警、脫貧人口增收發展、防止返貧綜合保障、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志智雙扶等機制,開展了政策落實全面大排查大整改,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1.保持工作總體穩定,確保力度不減。全面落實“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工作不留空當,政策不留空白”的工作要求,持續抓好鞏固成果工作。一是人員力量穩定。全縣扶貧系統人員力量持續加大,縣級扶貧機構繼續借調了3名工作能力強、素質高的年輕干部脫產從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縣財政2021年配套75.4萬元工作經費。鄉鎮扶貧工作站在保持原有鄉鎮黨委副書記擔任工作站長的基礎上,10個工作任務重的鄉鎮安排了1名以上協管領導和2名以上的扶貧專干,繼續落實了保證工作正常開展的必要工作經費。村級扶貧工作室在原有駐村工作隊、村干部的基礎上,充實了1名年輕大學生從事信息錄入工作,切實做到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錢辦事。二是工作機制穩定。持續保持脫貧攻堅議事機制,今年以來多次召開縣政府常務會、縣委常委會、十大扶貧工程聯席會、專題調度會研究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在上級未明確前,繼續按照脫貧攻堅期要求選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積極落實結對幫扶工作機制,全力抓好脫貧成果監測工作。三是資金投入穩定。2021年提前下達我縣中央、省級專項扶貧資金共計劃753萬元,安排項目21個,縣財政在2019年安排175萬元縣級專項扶貧資金的基礎上,已安排2021年縣級專項扶貧資金200萬元,增長14.3%,持續加大鞏固脫貧成果的資金投入力度。
2.建全監測幫扶機制,防止返貧致貧。我縣在出臺的《靖安縣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實施方案》總體指導意見基礎上,印發了《關于建立靖安縣易致貧返貧監測機制的通知》,進一步建立健全了以縣扶貧辦牽頭,縣民政局、教體局、衛健委、醫保局、住建局、水利局、人社局、殘聯、應急管理局等縣行業部門和11個鄉鎮的溝通聯絡平臺,每月至少開展1次比對,另外積極用好省里組織開發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系統,加大系統使用和宣傳的培訓力度,重點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監測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切實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同時鄉鎮和有關部門主動對脫貧村、脫貧人口開展定期走訪調查,全面排查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并及時建立監測臺賬。截至目前,我縣共識別邊緣易致貧戶38戶102人,脫貧不穩定戶11戶27人,做到應納盡納。安排了一對一的結對幫扶,實行每月動態監測管理,探索建立了“財政+保險+農戶”的防貧保障機制,制定了《人保財險靖安分公司精準防貧保險承保方案》,縣財政出資43.2萬元,為全縣農村人口購買了精準防貧保險,已落實保險理賠4人3.8萬元,邊緣易致貧戶已消除風險34戶90人,脫貧不穩定戶11戶27人已全部消除風險,確保貧困群眾遇困、遇病、遇災不返貧致貧。
3.健全增收發展機制,持續穩定脫貧。始終把就業、產業、消費作為幫扶脫貧人口增收發展的重點,完善政策舉措,強化工作落實,培育增強穩定脫貧、持續發展動能。一是做穩就業幫扶。為促進脫貧戶穩定脫貧,建立了回訪機制,今年對全縣65周歲以下脫貧戶開展了培訓需求摸底,共有培訓需求脫貧戶129人,共132個項目,及時強化培訓提升就業技能。舉辦現場招聘會2場和“迎新春 送溫暖、穩崗留工”2021年“春風行動”網絡直播招聘會。延續支持現有9家幫扶車間政策,已發放一季度務工補貼82人5.7萬元,共吸納脫貧勞動力104人;繼續開發公益性崗位1104個,共安置脫貧勞動力1018人。截至目前,全縣脫貧人口就業總人數2690人,占2020年度外出務工人數比例100.15%。二是做實產業幫扶。嚴格遵循從“短平快”入手,“短中長”結合的思路,進一步在脫貧攻堅期已經成熟的白茶、黃菊、油茶、筍竹林、民宿等120個特色產業幫扶項目的基礎上,立足做大做強白茶、有機大米、中藥材等特色農業品牌,2021年上級下達我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793萬元,其中產業項目安排了531萬元,占比67%,加大了產業幫扶項目的投入力度。持續落實脫貧攻堅期的產業獎補和小額信貸政策激發脫貧群眾自主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企業帶動的參與性,目前小額信貸累計貸款55戶227萬元。積極依托龍頭企業壯大產業品牌,全縣培育省、市、縣龍頭企業共26家,建設了12個村級光伏電站,今年以來累計發電量2.8萬度,收益11.71萬元。三是做好消費幫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互利共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消費扶貧,加強脫貧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全縣建立1個消費扶貧專館、6個消費扶貧專區,布放無人柜16臺,認定扶貧產品165個,帶貧消費扶貧數據庫認定供應商49個,在消費扶貧江西館上架商品49個,今年以來累計銷售2092萬元,其中,中國社會扶貧網消費扶貧直連直報銷售額50.92萬元。
4.健全綜合保障機制,筑牢脫貧底線。一是做好義務教育保障。在保持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學段的學生資助體系的政策總體穩定基礎上,繼續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嚴格落實控輟保學“雙線四包”工作機制,采取“一月一報”“一學一核”“一人一案”等舉措,通過送教上門、隨班就讀等方式保障適齡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確保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2021年已發到發放春季資助建檔立卡學生716人35.21375萬元。二是做好基本醫療保障。積極統籌發揮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綜合梯次減負功能,縣域內醫療機構全面落實了“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服務。今年第一季度全縣脫貧戶縣域內住院420人次,全部享受了先診療后付費政策,包括縣域外住院487人次,全部享受了一站式結算政策,共產生住院費用408.6520萬元,累計報銷369.373711萬元,報銷比90.39%,達到了90%適度水平的要求,組織成立81個家庭醫生團隊為貧困戶開展了2021年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時為簽約對象按協議提供履約服務,全縣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全面實施了門診統籌結算,公有產權村衛生室全面實現了醫保即時便捷結算,解決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三是做好住房安全保障。全面加強了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和質量監管,動態了解和掌握低收入人口的住房安全狀況變化情況,排查出了2021年動態新增21戶農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問題,及時納入錄入2021年危改計劃。同時為全縣農村唯一住房購買“農房險”,確保農村住房因災得到有效保障。四是做好飲水安全保障。下發了《關于開展2021年貧困人口飲水安全排查整改工作的函》,全面采取“望聞問嘗”的方式,參照《貧困人口飲水安全評價表》要素,逐村、逐戶、逐項目對貧困人口飲水安全進行全面大排查。對全縣434處集中供水工程抽取約10%的水樣,合計49個水樣點,進行水質檢測,對水質檢測由于雨后水質渾濁以及消毒安全方面的問題,及時組織過濾池清洗以及消毒藥品投放工作,同時落實了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36萬,縣本級配套5萬元共計41萬元專門用于農飲工程維養,切實保障飲水安全。五是做好社會兜底保障。全面落實低保五保提標提補政策。農村低保保障標準由去年每人每月480元提高到515元,財政月人均補差水平提高30元、達到355元,農村特困保障標準由去年每人每月505元提高到670元,目前已全面完成提標提補工作。1-5月全縣保障農村低保3328戶5136人,發放915.65萬元,全縣精準扶2356人382.85萬元,1-5月新增低保59戶79人26790元,其中新增精準扶貧5戶13人,3860元,新增精準扶貧重病重殘低保 5戶13人,3860元;全縣保障農村五保706戶737人,發放273.8485萬元, 1-5月新增五保14戶14人,其中精準扶貧戶5戶5人。已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1-5月發放82.963萬元,發放人數2027人。
5.健全資產管理機制,持續發揮效益。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扶貧資金及項目管理的意見》《靖安縣關于進一步加強扶貧資產管理的實施意見(試行)》等指導性文件,切實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后期管理維護,確保建成的扶貧項目不閑置、不浪費、不損失,持續發揮扶貧效益。一是全面清查扶貧資產。全縣共清查出各年度資金所形成的扶貧資產6361.825萬元(其中:到戶資產109.062萬元、公益性資產2258.1517萬元、經營性資產3994.6109萬元)。目前所有資產已納入臺帳管理,并全部錄入全省扶貧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做到底數清。二是核實資產確權入帳。根據調查摸底出來的扶貧資產,經過公示無異議后,根據形成扶貧資產的類別,通過提供登記所需材料,及時將資產登記入賬,并由所在鄉鎮發放《扶貧資產產權登記證》,建立資產臺帳進行管理,確保清查準確、入帳真實,登記及時,管理規范。目前已確權扶貧資金6361.825萬元(其中:確權到戶109.062萬元、確權到村5882.731萬元、確權到鄉鎮或縣370.032萬元),做到權屬清晰。三是加強后續運維管護。村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實施完成并驗收交付使用后,村兩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負責本村扶貧資產的管理工作,明確產權歸屬,逐一登記造冊入賬,按照規定辦理資產移交手續,指定專人管理,簽訂《扶貧資產管護移交單》,落實管護責任人。并要求定期對公益性資產進行保養維護,確保正常運行,建立管護制度,明確日常管護責任,確保資產不流失、不閑置浪費。四是做好資產收益分配。通過多種渠道方式,逐步提高當地貧困群眾參與產業項目的受益比率,對已實施產業扶貧項目的帶貧效益,要持續進行跟蹤問效,指導項目主體(含承包主體)加強經營生產,督促其在就業務工、生產經營、土地流轉等方面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建立了《靖安縣產業扶貧項目利益聯結貧困戶臺帳》,及時掌握經營性資產利益聯結情況,并明確經營性資產的受益率,確保資產持續發揮效益。
6.健全智志雙扶機制,持續激發內力。始終堅持扶志、扶德相結合,持續激發脫貧群眾內生動力。一是全面開展宣講。全力依托正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到脫貧戶當中開展脫貧攻堅偉績、共產黨黨史等方面宣講活動;積極借助村“兩委”換屆機會,全縣所有行政村向與會村民代表就基礎設施建設、村民生活改善等方面扶貧取得成果進行宣講,村民代表給予了充分肯定,涌現了《貧困戶朋友圈里“話”感恩》,感恩、積極參與香菇、養雞等產業基地發展,爭當村級生態管護員等系列典型事跡,構筑起脫貧群眾強大的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濃厚氛圍。二是用好激勵平臺。持續開展好“愛心超市積分評定”“就業扶貧專崗考核”,以開展評定和考核的方式,形成有效合力,營造脫貧戶比學趕超的氛圍,破除極少數困難群眾的“等靠要”思想,目前全縣76個行政村已完成2021年一季度的“三講一評”活動和就業扶貧專崗考核。三是舉辦拉歌活動。在全縣脫貧村中積極開展同唱一首歌《唱支山歌給黨聽》慶祝建黨100周年網絡拉歌活動,激勵脫貧群眾感恩奮進、脫貧致富。
下一步,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嚴格按照中央設立的5年過渡期,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穩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各項重點工作。
?
附件:

贛公網安備36092502000005號